246 拿著我的錢去拍電影吧
我翻拍真沒想超過原作啊 作者:諾蘭來了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尚帶著主創陳婉清、於何為他們參加了翠貝卡電影節,為期十四天。
不過劉尚並不打算待在最後。
畢竟對最後的頒獎環節也沒啥興致,因為他的電影《食鐵獸》並沒有參賽。
雖說作為開幕電影,但是因為此前已經在國內放映了,所以不符合翠貝卡電影節參賽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很多電影節都有,戛納電影節是第一個出台這個規定的,也就是想要參加他們的電影節,必須保證在該電影節是這部電影的首映。
翠貝卡電影節的含金量其實並不高,雖說一直被盛讚為全美第三電影節,但是和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有奧斯卡之類的相比,完全沒有說服力。
從國內參加翠貝卡電影節並獲獎的電影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
2003年,由李楊導演的《盲井》獲得第二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獲得第二屆翠貝卡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獎。
2004年,劉奮鬥導演的《綠帽子》獲得第三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導演獲得了最佳新人導演獎。
2005年,李少紅導演的《生死劫》獲得第四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2020年,中國導演陳一虢執導的短片《11:50》入圍了短片競賽單元;同樣入圍短片競賽單元的還有劉陸主演的《珍珠》。
去年,郭容非導演的短片《額溫槍女孩》獲第二十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敘事短片獎。
這些電影除了二十多年前的《盲井》,其餘電影在國內幾乎沒有掀起半點風浪。
相比較而言,拿到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名氣就大得多了。
第一天,《食鐵獸》放映,作為開幕式電影,來自全球,美國本土居多的觀眾進場觀看這部電影。
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放映下來,觀眾各個看得酣暢淋漓,紛紛鼓掌,不少情緒激動的人甚至站起來鼓掌。
放映效果還不錯。
中國美術風格和怪獸片的結合,總是讓人賞心悅目。
如果說一開始的《饕餮》是讓外國人嚐個鮮。
現在的《食鐵獸》大受好評則是說明這條路子走對了。
外國人還真就吃這一套。
如果讓國內黑子看到,又要詆毀劉尚為了迎合外國觀眾,將電影劇情拍得好萊塢化,失去了風格。
放映結束,劉尚跟現場的幾個媒體朋友聊了幾句,還見到了幾位世界聞名的大導演。
由於語言不通,即便有翻譯,劉尚和他們聊起天來還是有些別扭。
不禁遺憾。
有這樣的機會跟世界級的大導演聊天,卻聊得不暢快。
就像是品嚐美食的時候得了口腔潰瘍,張不開口。
同行的伴兒有人提議劉尚:
“劉導啊,看來你得學習一下英文了,你看老謀子一大把年紀了還在學英文。”
另外有人陰陽怪氣地接話地說:
“是啊,要不然怎麽能拍出來《長城》這種中美合作的大作呢?”
嬉笑幾句,他們到其他展廳去看各自感興趣的電影。
劉尚則是被皮特拽去了參與創投會。
皮特是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的人,這次過來主要負責《食鐵獸》在翠貝卡電影節這邊的宣傳推廣。
劉尚對翠貝卡電影節的創投會還是很感興趣的。
創投會就是全世界的青年導演沒錢拍電影了,拿著自己的劇本和推薦書投稿電影節。
如果入圍,就可以參加電影節創投會,當麵給評委和風投講解他會怎麽拍這個電影,吸引大佬投錢。
提到創投會,老美頗有先見之明,發展了很多年,國內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前些年才剛開始做創投。
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創投還是起步太晚。
老美的電影節創投環節的發展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便是主導世界電影工業的好萊塢在1990年代之後的轉型。
一方麵,好萊塢大製片廠在組織集團化和市場全球化的推動下將更多的資本投向“高概念電影”。
但另一方麵,美國本土市場的電影消費又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分化趨勢,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觀眾增多。
好萊塢大製片廠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開始收購獨立電影公司或成立新的子公司,負責從世界各地采購有賣座潛力的藝術電影發行或者投資有機會“以小博大”的獨立電影。
例如迪斯尼1993年收購了米拉麥克斯,1994年福克斯成立了探照燈公司、派拉蒙1998年成立了派拉蒙經典等。
歐洲合拍片市場和美國獨立電影市場的發展使得投向國際藝術片市場的資本增多,交易更加活躍,也有更多的人才湧向這一領域。
一些新的致力於藝術電影的國際合拍和銷售的公司也開始湧現,例如1991年由博偉達和海倫·洛夫裏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fortissimo影業;
1993年由亨阿邁夫·帕納希在巴黎創辦的銀幕夢公司等;
1999年在巴黎成立了wildbunch公司,在運河製片廠的老板卜拉欣·基烏阿的支持下,由電影人阿蘭·德梅塔和文森特·馬拉瓦爾創辦。
隨著國際銷售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藝術電影得以通過國際預售和發行成功地收迴成本。
與此同時,國際電影節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彼此之間也開始麵臨激烈的競爭,他們不再滿足於搶奪電影成片的首映權,而將目光投向了更前端的項目開發領域,各種創投單元因此應運而生。
通過創投,國際電影節得以更早地鎖定符合其價值標準的電影項目,保證這些作品帶上更鮮明的電影節標簽,幫助電影節提高品牌價值和在國際藝術電影市場中的影響力。
而且通過創投環節贏得機遇的電影人也往往會對電影節懷有感恩之心,優先將後續作品提供給電影節,電影節也反過來給予電影人評獎、展映等方麵的優待,雙方形成良性的長期合作關係。
例如阿根廷電影人巴勃羅·特拉佩羅被認為是一個成長於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典型電影人,他起初通過hbf獎金的資助完成了首部作品《起重機的世界》,而這部作品也獲得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金虎獎。
之後他數次受邀帶著電影項目參與cinemart單元爭取融資,例如其2006年上映的作品《土生土長》正是通過cinemart找到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國的資金。
提到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還是值得一說的。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被稱為“世界新銳導演的最重要舞台”,對中國電影,確切說是對中國獨立電影最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卻很少被這個行業之外的人所了解。
當年王小帥、張元、何建軍等人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那幾部等於是開啟了中國獨立電影時代的作品都曾在這裏展示過;
1994年,電影局下文封殺田壯壯,王小帥,張元,吳文光等七個導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們“私自”參加這個電影節的直接後果。
電影節有一個hbf基金,專門資助發展中國家的電影製作,中國那些為人所知的獨立電影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得到過它的資助,從張元,何建軍,王小帥,丁建成到賈樟柯,幾乎是一個可以貫穿起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的名單。
鹿特丹在荷蘭西部,一個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港口城市。
它以現代建築設計聞名,大概因為整個城市提供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但街上所見更多還是高層玻璃幕牆和公寓式住宅,這樣的景觀,若不是電影節,平時很難聚集如此多的人到這裏來。
迴到正題,對於藝術片市場這一布爾迪厄所說的限製性生產場而言,國際電影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單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群體往往數量非常有限,而通過國際化運作,將各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連接、匯聚起來,才使得藝術電影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
而在這個商業主流電影之外的產業網絡中,國際電影節是其中重要的節點,因為其為藝術電影尋求國際融資和合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景。
在某種意義上,國際電影節創投活動和基金扮演了“製片商”的角色,並且是有行業聲望的“製片商”,盡管電影節創投環節資助的金額實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並沒有獎金,但在電影節的光環加持下,它卻能顯著地提高創作者獲得別的融資來源的幾率,使他們得以完成作品。
通過電影節的篩選、評估與指導,也能使項目開發的過程更加順利,完成率更高。
通過創投環節,國際電影節也將其對於國際電影的影響從文化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了經濟領域,推動了國際合拍電影的繁榮和電影產業的全球化,尤其是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的發展。
創投會現場相比較影廳還是很熱鬧的。
人不僅多,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在小聲地說話討論。
最前排的是電影節的工作人員,緊接著是20多位頂級製片人組成的豪華評審團。
在這些人的後麵,是來自投資圈、製片人行業,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大公司400多人的參會嘉賓。
路演9點半準時開始。入圍的25個項目依次上台。
按照翠貝卡電影節的規定,不管你是拍什麽電影,你都得用英文介紹你的項目,要不然評委他們聽不懂。
劉尚大概看了一下入圍的項目組,超過一半的項目都是國外的。
不知道是電影節海納百川,還是他們想提高電影節在全球的影響力,並用資金籠絡電影人,完成文化輸出...
項目輪流過,評委一般都是言簡意賅地給出意見,也有投資人會開口說幾句:
“我覺得你應該提高一下講故事的能力,話都說不明白還要學人拍電影?”
“你這個項目的市場定位是什麽,走影展還是院線市場?”
“我覺得你這個項目的預算定高了,我覺得你控製一下成本,不需要融資了,現在就可以開拍。”
“你看過大雷的電影麽?我建議你看完,我覺得你這個項目創意上跟那個一模一樣。”
...
有幾個項目一毛錢都沒拉到,在場那麽多的投資人沒一個人點頭看好。
而有個優秀的項目,引發了觀眾席的爭吵,差點打起來。
老外的脾氣就是火爆。
劉尚生怕他們吵著吵著就掏出槍來了。
好在現場有經驗非常老道的主持人將場子控製下來。
劉尚看了看,有好幾個項目確實很厲害,另外講解人說得也不錯,讓他心癢癢。
不過項目好的,他能看得出來,其他老狐狸更看得出來,基本和劉尚沒啥關係。
不過,劉尚發現了一個漏。
這是一個金發青年的本子:
故事發生在未來,講的是桑尼,一個操縱怪獸的女性,在競技場上戰無不勝,17連勝。
遊戲的莊家以高額的金錢誘惑桑尼打假賽。
桑尼以及其兩位助手嗤之以鼻,拒絕了大老板的提議。
然後比賽開始,桑尼操縱的怪獸經過苦戰戰勝了對手的怪獸,然後幕後老板讓其姘頭用美色誘惑有拉拉傾向的桑尼並伺機殺死她,其姘頭這是個改造人。
桑尼被踩爆頭,老板得意洋洋地出現,但是發現被踩死的桑尼是仿真機器人。
四周的揚聲器裏卻傳出桑尼堅定沉著的聲音,說道:
“每次我踏入競技場,都是在為性命而戰,那種恐懼就是我的優勢”。
然後桑尼的肉身出現——即競技場裏她操縱的怪獸,一觸手刺穿了老板的綠茶姘頭,用觸手纏住了老板。
桑尼的優勢不在於她是女兒身,而是,她本身就是怪獸,操縱者隻不過是掩人耳目的仿生人。
她的每一場戰鬥都在以命相搏。
這個本子質量還不錯,細節和設定都經得起推敲。
但是很顯然是個大投資,這個片子想拍出來質感,十個億肯定得花。
但是這個項目講解人黃毛,看著就是一個愣頭青。
他為了表明自己有拍電影的能力,用ppt跟評委投資人展示了自己在油管上拍的各種視頻。
另外他的賬號已經有一百多萬的粉絲。
看到這一幕,台下哄堂大笑。
拍小視頻的要找十億投資去拍電影?
這是個狂妄而且並不有趣的笑話。
很顯然,在場的投資人不會將錢投出去的。
有個好心人表示可以高價買下這個劇本。
黃毛卻堅持這個故事隻有他才能拍得出彩,就是換諾蘭來了都不好使。
台下又是一陣笑。
就在這時,劉尚忍不住站出來了,他告訴台上的黃毛:
“我給你兩個億美元,你安心去拍你的電影。”
23shu8
不過劉尚並不打算待在最後。
畢竟對最後的頒獎環節也沒啥興致,因為他的電影《食鐵獸》並沒有參賽。
雖說作為開幕電影,但是因為此前已經在國內放映了,所以不符合翠貝卡電影節參賽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很多電影節都有,戛納電影節是第一個出台這個規定的,也就是想要參加他們的電影節,必須保證在該電影節是這部電影的首映。
翠貝卡電影節的含金量其實並不高,雖說一直被盛讚為全美第三電影節,但是和歐洲三大電影節還有奧斯卡之類的相比,完全沒有說服力。
從國內參加翠貝卡電影節並獲獎的電影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
2003年,由李楊導演的《盲井》獲得第二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陳凱歌導演的《和你在一起》獲得第二屆翠貝卡電影節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獎。
2004年,劉奮鬥導演的《綠帽子》獲得第三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導演獲得了最佳新人導演獎。
2005年,李少紅導演的《生死劫》獲得第四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故事片。
2020年,中國導演陳一虢執導的短片《11:50》入圍了短片競賽單元;同樣入圍短片競賽單元的還有劉陸主演的《珍珠》。
去年,郭容非導演的短片《額溫槍女孩》獲第二十屆翠貝卡電影節最佳敘事短片獎。
這些電影除了二十多年前的《盲井》,其餘電影在國內幾乎沒有掀起半點風浪。
相比較而言,拿到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名氣就大得多了。
第一天,《食鐵獸》放映,作為開幕式電影,來自全球,美國本土居多的觀眾進場觀看這部電影。
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放映下來,觀眾各個看得酣暢淋漓,紛紛鼓掌,不少情緒激動的人甚至站起來鼓掌。
放映效果還不錯。
中國美術風格和怪獸片的結合,總是讓人賞心悅目。
如果說一開始的《饕餮》是讓外國人嚐個鮮。
現在的《食鐵獸》大受好評則是說明這條路子走對了。
外國人還真就吃這一套。
如果讓國內黑子看到,又要詆毀劉尚為了迎合外國觀眾,將電影劇情拍得好萊塢化,失去了風格。
放映結束,劉尚跟現場的幾個媒體朋友聊了幾句,還見到了幾位世界聞名的大導演。
由於語言不通,即便有翻譯,劉尚和他們聊起天來還是有些別扭。
不禁遺憾。
有這樣的機會跟世界級的大導演聊天,卻聊得不暢快。
就像是品嚐美食的時候得了口腔潰瘍,張不開口。
同行的伴兒有人提議劉尚:
“劉導啊,看來你得學習一下英文了,你看老謀子一大把年紀了還在學英文。”
另外有人陰陽怪氣地接話地說:
“是啊,要不然怎麽能拍出來《長城》這種中美合作的大作呢?”
嬉笑幾句,他們到其他展廳去看各自感興趣的電影。
劉尚則是被皮特拽去了參與創投會。
皮特是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的人,這次過來主要負責《食鐵獸》在翠貝卡電影節這邊的宣傳推廣。
劉尚對翠貝卡電影節的創投會還是很感興趣的。
創投會就是全世界的青年導演沒錢拍電影了,拿著自己的劇本和推薦書投稿電影節。
如果入圍,就可以參加電影節創投會,當麵給評委和風投講解他會怎麽拍這個電影,吸引大佬投錢。
提到創投會,老美頗有先見之明,發展了很多年,國內的金雞百花電影節前些年才剛開始做創投。
相比較而言,國內的創投還是起步太晚。
老美的電影節創投環節的發展背後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便是主導世界電影工業的好萊塢在1990年代之後的轉型。
一方麵,好萊塢大製片廠在組織集團化和市場全球化的推動下將更多的資本投向“高概念電影”。
但另一方麵,美國本土市場的電影消費又出現了日益明顯的分化趨勢,獨立電影和藝術電影的觀眾增多。
好萊塢大製片廠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開始收購獨立電影公司或成立新的子公司,負責從世界各地采購有賣座潛力的藝術電影發行或者投資有機會“以小博大”的獨立電影。
例如迪斯尼1993年收購了米拉麥克斯,1994年福克斯成立了探照燈公司、派拉蒙1998年成立了派拉蒙經典等。
歐洲合拍片市場和美國獨立電影市場的發展使得投向國際藝術片市場的資本增多,交易更加活躍,也有更多的人才湧向這一領域。
一些新的致力於藝術電影的國際合拍和銷售的公司也開始湧現,例如1991年由博偉達和海倫·洛夫裏奇在阿姆斯特丹成立的fortissimo影業;
1993年由亨阿邁夫·帕納希在巴黎創辦的銀幕夢公司等;
1999年在巴黎成立了wildbunch公司,在運河製片廠的老板卜拉欣·基烏阿的支持下,由電影人阿蘭·德梅塔和文森特·馬拉瓦爾創辦。
隨著國際銷售市場的成熟,越來越多的藝術電影得以通過國際預售和發行成功地收迴成本。
與此同時,國際電影節的數量也在迅速增長,彼此之間也開始麵臨激烈的競爭,他們不再滿足於搶奪電影成片的首映權,而將目光投向了更前端的項目開發領域,各種創投單元因此應運而生。
通過創投,國際電影節得以更早地鎖定符合其價值標準的電影項目,保證這些作品帶上更鮮明的電影節標簽,幫助電影節提高品牌價值和在國際藝術電影市場中的影響力。
而且通過創投環節贏得機遇的電影人也往往會對電影節懷有感恩之心,優先將後續作品提供給電影節,電影節也反過來給予電影人評獎、展映等方麵的優待,雙方形成良性的長期合作關係。
例如阿根廷電影人巴勃羅·特拉佩羅被認為是一個成長於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典型電影人,他起初通過hbf獎金的資助完成了首部作品《起重機的世界》,而這部作品也獲得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的金虎獎。
之後他數次受邀帶著電影項目參與cinemart單元爭取融資,例如其2006年上映的作品《土生土長》正是通過cinemart找到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和法國的資金。
提到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還是值得一說的。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被稱為“世界新銳導演的最重要舞台”,對中國電影,確切說是對中國獨立電影最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卻很少被這個行業之外的人所了解。
當年王小帥、張元、何建軍等人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那幾部等於是開啟了中國獨立電影時代的作品都曾在這裏展示過;
1994年,電影局下文封殺田壯壯,王小帥,張元,吳文光等七個導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們“私自”參加這個電影節的直接後果。
電影節有一個hbf基金,專門資助發展中國家的電影製作,中國那些為人所知的獨立電影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得到過它的資助,從張元,何建軍,王小帥,丁建成到賈樟柯,幾乎是一個可以貫穿起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的名單。
鹿特丹在荷蘭西部,一個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港口城市。
它以現代建築設計聞名,大概因為整個城市提供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但街上所見更多還是高層玻璃幕牆和公寓式住宅,這樣的景觀,若不是電影節,平時很難聚集如此多的人到這裏來。
迴到正題,對於藝術片市場這一布爾迪厄所說的限製性生產場而言,國際電影節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單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群體往往數量非常有限,而通過國際化運作,將各個國家的藝術電影觀眾連接、匯聚起來,才使得藝術電影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
而在這個商業主流電影之外的產業網絡中,國際電影節是其中重要的節點,因為其為藝術電影尋求國際融資和合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景。
在某種意義上,國際電影節創投活動和基金扮演了“製片商”的角色,並且是有行業聲望的“製片商”,盡管電影節創投環節資助的金額實則是非常有限的,甚至並沒有獎金,但在電影節的光環加持下,它卻能顯著地提高創作者獲得別的融資來源的幾率,使他們得以完成作品。
通過電影節的篩選、評估與指導,也能使項目開發的過程更加順利,完成率更高。
通過創投環節,國際電影節也將其對於國際電影的影響從文化領域進一步拓展到了經濟領域,推動了國際合拍電影的繁榮和電影產業的全球化,尤其是國際藝術電影市場的發展。
創投會現場相比較影廳還是很熱鬧的。
人不僅多,而且幾乎每個人都在小聲地說話討論。
最前排的是電影節的工作人員,緊接著是20多位頂級製片人組成的豪華評審團。
在這些人的後麵,是來自投資圈、製片人行業,還有來自全世界各大公司400多人的參會嘉賓。
路演9點半準時開始。入圍的25個項目依次上台。
按照翠貝卡電影節的規定,不管你是拍什麽電影,你都得用英文介紹你的項目,要不然評委他們聽不懂。
劉尚大概看了一下入圍的項目組,超過一半的項目都是國外的。
不知道是電影節海納百川,還是他們想提高電影節在全球的影響力,並用資金籠絡電影人,完成文化輸出...
項目輪流過,評委一般都是言簡意賅地給出意見,也有投資人會開口說幾句:
“我覺得你應該提高一下講故事的能力,話都說不明白還要學人拍電影?”
“你這個項目的市場定位是什麽,走影展還是院線市場?”
“我覺得你這個項目的預算定高了,我覺得你控製一下成本,不需要融資了,現在就可以開拍。”
“你看過大雷的電影麽?我建議你看完,我覺得你這個項目創意上跟那個一模一樣。”
...
有幾個項目一毛錢都沒拉到,在場那麽多的投資人沒一個人點頭看好。
而有個優秀的項目,引發了觀眾席的爭吵,差點打起來。
老外的脾氣就是火爆。
劉尚生怕他們吵著吵著就掏出槍來了。
好在現場有經驗非常老道的主持人將場子控製下來。
劉尚看了看,有好幾個項目確實很厲害,另外講解人說得也不錯,讓他心癢癢。
不過項目好的,他能看得出來,其他老狐狸更看得出來,基本和劉尚沒啥關係。
不過,劉尚發現了一個漏。
這是一個金發青年的本子:
故事發生在未來,講的是桑尼,一個操縱怪獸的女性,在競技場上戰無不勝,17連勝。
遊戲的莊家以高額的金錢誘惑桑尼打假賽。
桑尼以及其兩位助手嗤之以鼻,拒絕了大老板的提議。
然後比賽開始,桑尼操縱的怪獸經過苦戰戰勝了對手的怪獸,然後幕後老板讓其姘頭用美色誘惑有拉拉傾向的桑尼並伺機殺死她,其姘頭這是個改造人。
桑尼被踩爆頭,老板得意洋洋地出現,但是發現被踩死的桑尼是仿真機器人。
四周的揚聲器裏卻傳出桑尼堅定沉著的聲音,說道:
“每次我踏入競技場,都是在為性命而戰,那種恐懼就是我的優勢”。
然後桑尼的肉身出現——即競技場裏她操縱的怪獸,一觸手刺穿了老板的綠茶姘頭,用觸手纏住了老板。
桑尼的優勢不在於她是女兒身,而是,她本身就是怪獸,操縱者隻不過是掩人耳目的仿生人。
她的每一場戰鬥都在以命相搏。
這個本子質量還不錯,細節和設定都經得起推敲。
但是很顯然是個大投資,這個片子想拍出來質感,十個億肯定得花。
但是這個項目講解人黃毛,看著就是一個愣頭青。
他為了表明自己有拍電影的能力,用ppt跟評委投資人展示了自己在油管上拍的各種視頻。
另外他的賬號已經有一百多萬的粉絲。
看到這一幕,台下哄堂大笑。
拍小視頻的要找十億投資去拍電影?
這是個狂妄而且並不有趣的笑話。
很顯然,在場的投資人不會將錢投出去的。
有個好心人表示可以高價買下這個劇本。
黃毛卻堅持這個故事隻有他才能拍得出彩,就是換諾蘭來了都不好使。
台下又是一陣笑。
就在這時,劉尚忍不住站出來了,他告訴台上的黃毛:
“我給你兩個億美元,你安心去拍你的電影。”
23sh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