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海拔三百多米,南北約長十公裏,東西約寬五公裏,麵積五十多平方公裏。


    是一座道教名山,乃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山上景點眾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綠色蒼龍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其上九霄萬福宮雄居,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與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輝。


    茅山的宮觀道院最盛時多達二百五十七處,有房屋五千餘間。太平天國時曾遭兵燹,至清末,尚存‘三宮五觀’。


    三宮為崇禧萬壽宮、九霄萬福宮、元符萬寧宮,五觀為德佑觀、仁佑觀、玉晨觀、白雲觀、幹元觀。


    而方陽此行,卻是前往位於茅山積金峰半山腰的元符萬寧宮。


    此宮,乃是南茅山弟子,平日裏早晚課所在之地,同時也是現在南茅山的主宮,辦事之處。


    至於那因三茅真君飛升所建,位於大茅峰峰頂的九霄萬福宮,現在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平常茅山諸事也不再其內處理。


    漸漸演變,現在倒成了茅山弟子潛修所在。


    站於茅山之下,方陽抬頭看著山上在陽光照耀下,爍爍生輝的元符萬寧宮藍色屋頂,一笑,抬步,往被籠罩在淡淡雲霧中的元符萬寧宮行去。


    剛走沒多久,卻見一小道士自前方蜿蜒的石階上迎麵走來。


    見此。


    方陽身子動了動,往石階一旁讓了讓,準備讓這小道士先過去。


    哪知,這小道士走到方陽身前後,卻是站住不動,好奇的打量著方陽,等見得方陽疑惑的目光後,他似才醒悟自己動作無禮,忙對方陽做了個道稽:“茅山後學小道,見過前輩!”


    聞言。


    一甩手中拂塵,方陽同樣做了個道稽:“無量天尊!”


    說完,方陽便靜靜地看著這小道士,現在,若他還不知道這小道士是為他而來,那他真的可以找塊豆腐撞死了。


    微微抬頭,與方陽目光略一接觸立馬躲開,這小道士忙用帶著一絲緊張的語氣快速說著:“前輩大駕茅山,實乃是我茅山之幸!晚輩受掌教法旨,前來恭迎前輩上山!”


    說完,這小道士也不管方陽聽見沒有,直接一迴身,忙往山上走去。


    實在是他現在太緊張了,一時之間也管不得什麽禮數不禮數,誰讓他在下山迎接的時候,掌教還特意囑咐他要恭謹以待,說前來的前輩乃是真人境的高手。


    若是他不知道方陽的實力還好說。


    現在,讓他一個連法力都沒修出的小道童,麵對一個真人境的真修,他又怎麽能不緊張。


    一笑,見得小道士緊張的樣子,方陽搖了搖頭,也沒有多做責怪,跟著他往山上行去。


    片刻。


    走到蜿蜒石階的盡頭,首先印入眼簾的乃是元符萬寧宮的第一層廣場,睹星門廣場。


    睹星門亦稱石碑坊,原是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始建於宋代,重建於元末,高七點五米,寬二十一點八米,石質建造,分左中右三門,正門橫額上刻“睹星門”三個紅色大字,門之四根青石雲頭盤龍柱,其中兩根為宋代原雕,兩根是元代石雕,門左右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八個藍色正楷大字,每字大約一米見方,蒼勁有力,端莊清秀,為清代書法家王澍於雍正六年五月朔旦所書,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與石刻藝術,是茅山道教曆史文物。


    過睹星門,拾階而上為靈官殿,殿額石上書刻“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字,門前兩側各置石獅一尊,左雌右雄,雖殘缺不全,但極古樸自然。


    此殿麵寬五間,進深三間,正中供奉王靈官塑像,王靈官塑像東西分別供奉南鬥星君與北鬥星君塑像,近殿門左右祀青龍、白虎兩神塑像;殿之四周供奉道教所信奉的六十星宿神塑像,像高兩米多,均為坐式,有文、有武、有喜、有怒、有觀、有望、有思、有想,尊尊形態不同,個個神情各異,皆生動活潑,栩栩如生。


    每位神像手中均持一物,或刀、或槍、或劍、或琴、或鏡、或寶、或筆……這些法特都是每位本命星宿神曆史地位及其法力的象征。


    而此刻,在這靈官殿的正門前方,至前往後,眾多身穿道袍的道士,呈一錐形,排列整齊。


    在眾道士的最前方,站著一位頭挽道髻,身穿寬大藍色道袍,手持一把白須拂塵,頜下留著三縷長須的幹瘦老道士。


    一到殿前。


    那一直領著方陽前來的小道士,當即快步上前,到得那老道士身前,恭敬的行了一禮:“見過掌教真人!”


    聞言。


    老道士的目光自方陽身上移開,看了眼身前的小道士後,點了點頭,示意他退下後,便複又將目光看向方陽。


    對視片刻。


    老道士一笑,上前幾步,做了個道稽:“貧道虛靜,添為茅山掌教!真人當麵,卻未曾遠迎,還望真人見諒!”


    “虛靜掌教客氣了!”


    方陽見此一笑,拱手迴了一禮。


    看著虛靜,方陽想到自己在乾城的時候,還在玉靈子麵前冒充過他的弟子,還是首席!現在,當麵見得,那怎麽也得給自己這便宜師父一個麵子。


    不過,方陽對玉靈子的胡言亂語中,有一點倒是沒騙他,那就是這茅山現任掌教,竟然真的隻是一個入道境的修士。


    修為隻與九叔相當。


    大教掌教,不說其修為要是教中最高之人,但至少也要是頂尖的一批。


    而從這一點出發,光看這茅山掌教的修為隻有入道境,就知道現在茅山修為頂尖的一批應該也隻有入道境,搖搖頭,由此可見現在修道界的沒落了。


    見得方陽搖頭,虛靜眉頭微躇,不知道是何事引得方陽搖頭。


    但卻沒有多想,這來者是客,更別說來的乃是一位真人了,就在這門口說話,卻未免顯得無禮。


    伸手,往靈官殿一引:“真人,還請入內說話!”


    點點頭,跟著虛靜掌教,方陽自擋在靈官殿門口的眾道士讓出的通道中入內。


    一進大殿。


    虛靜並未第一時間請方陽入座,而是迴身遣散了被他召集來,擺出大陣仗迎接方陽的眾道士,現在,既然已經給足了方陽麵子,證明了茅山對他這位真人到來的尊重,那接下來,有些事情卻是不能被眾道士聽見。


    故此,遣散他們,關上大門。


    立馬,大殿內光線一暗。


    迴身,看著方陽,這虛靜立馬躬身一禮:“敢問前輩,可是我茅山一脈?”


    “正是~!”


    聞言,方陽想了想後,還是承認了下來。


    其實,在他來茅山的路上,他就在猶豫是要以茅山一脈的身份麵對茅山眾人,還是用其餘門派的身份。


    後來,他想到自己修習了茅山法術,且這次來茅山也有事要辦,還要茅山眾人配合,還是說自己是茅山一脈來的方便,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見方陽承認,虛靜臉色頓時一陣潮紅,顯出興奮之意。


    見此,方陽忙問道:“虛靜掌教,你這是?”


    “貧道失禮了!”


    聞言,平複了激動興奮的心緒後,明顯比剛才對方陽要熱情許多的虛靜,開口,“真人既是茅山一脈,為何到得現在才上山,而不早迴宗門啊!”


    “難道各支脈弟子都需要迴茅山一趟?我怎麽不知道茅山有這條規定?”


    “不是不是,真人誤會了!”


    見方陽誤會了自己的話,虛靜立馬擺了擺手,“真人不知,我茅山雖並無這條規定,但最近我卻是命人帶了口信去各支脈,要他們若是有真人存在,請真人務必來茅山一趟!這條口信下發已經一月有餘,而真人您是第一個迴宗門的真人!”


    一愣,方陽看著虛靜,心中暗道自己在九叔那怎麽不知道有這條口信?


    難道是因為九叔住的遠,一月時間還未曾送到?


    可是不應該啊,這茅山裏九叔所在雖遠,可一月時間的話足夠送信了!


    但緊接著,方陽卻是暗道自己糊塗,這茅山支脈眾多,就算身為茅山掌教的虛靜也必定不能全部掌握各支脈所在,遺漏一些人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九叔,恐怕就是虛靜不知道的茅山支脈弟子。


    如此,這才沒有將口信送到。


    見得方陽思考,虛靜眉頭一皺:“真人難道不是因為我的口信,才上山的?”


    搖搖頭,方陽說道:“貧道卻是從未收到過掌教的口信,而至於我這次上山,卻是有事相求!”


    聞言。


    虛靜一愣之下,立馬便對方陽的身份產生了懷疑。


    剛開始,他還以為方陽是因為收到他的口信前來茅山,這才在方陽說自己是茅山一脈的時候,沒對方陽的身份產生懷疑,甚至還興奮無比。


    現在,聽方陽所說,他不是收到口信前來,而是有事相求,那這就不得不讓他重新審視方陽,以免茅山混入心懷不軌之徒。


    可就在他懷疑方陽茅山弟子身份的時候,他又想到在方陽剛上山的時候,從九霄萬福宮處傳來的祖師口訊,言說有茅山遺落在外的真人前來,要他好生迎接。


    如此,他才擺出了那般大的迎接陣仗,而這,也是他剛開始對方陽身份不懷疑的其中一個原因。


    看了方陽半晌後,虛靜一方麵是絕對相信祖師的判斷,認為方陽就是茅山弟子。


    可另一方麵,他心中對方陽的懷疑卻是怎麽也沒法減少,畢竟,他這命人帶口信,請諸脈真人前來,乃是有要事相商,而此事關係到茅山的存亡!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若是這事是祖師判斷失誤,方陽不是茅山弟子,而是心懷不軌之徒,那……


    想到此處。


    心憂方陽身份真偽,心緒煩躁的虛靜,一咬牙,既然這人是祖師認定的茅山弟子,那就交給祖師去判斷,想必祖師總比他一個入道境的判斷準確的多。


    且方陽身為真人,叫他出手驗證一個真人,他卻是心中忐忑,生怕惹惱了方陽;且就算他敢出手驗證,他卻也不敢保證自己不會被方陽施展手段欺瞞過去,得出一個假結論。


    故此。


    “真人請隨我來!”


    一拱手,既然已經決定交給祖師來親自驗證方陽的身份,這虛靜也不拖遝,直接行禮後,帶著方陽就前往山頂的九霄萬福宮。


    穿過靈官殿,出靈官殿後門,上越二十餘級台階即至碑亭,碑亭後為萬壽台,又稱彰台。


    台以青石砌築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中路未設上下台階,台階而從東南角上至西北角下,因原為宋元時傳為帝王和太後啟建‘金籙道場’拜章上表之聖地,故中路不設台階,意即中路隻有皇帝才能行走,其它臣民隻能從兩側行走。


    台上正中建造石坊一座,曰‘三天門’,門高六米多,寬兩米,門頭以上共有四層石雕,一層為二龍戲珠浮雕,二層為石刻三天門橫額,三層為五隻形態各異的仙鶴浮雕,四層為梁、沿、脊俱全的石雕門頂;兩旁古柱高達六點五米,共分五級,一級門柱,高三點四米;二級立體盤龍柱,高一點五米;三級立體八節石墩,高零點四米;四級蓮花石座,高零點四米;五級為兩石柱頂巔一對高零點八米,左右相對而視的雄雌石雕坐獅。


    門之正麵橫額上刻‘三天門’三字,兩側石柱石刻對聯雲:‘仙樂徹九霄,祝一人之有慶;天香招五鶴,祈四海之同春’。


    門之背麵橫額上刻‘萬壽台’三字,左右石柱石刻對聯曰:‘翠嶽捧仙台華陽真氣,丹崖飛紺殿河上玄風’。整個台坊建築渾然一體,雕工精細,古樸大方,是茅山曆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之一。


    三天門左為勉齋道院,院內建有黃鶴樓、東嶽殿、齋堂、夥房、道舍、庫房等;


    下三天門,上越四十九級石階到達太極廣場。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太極池。池底為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池內有噴泉。《周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道教認為‘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


    ‘道’分而為陰陽,陰陽衝和之氣,生成萬物。陰陽二魚目為白黑二隻碩大的石球,石球在眼窩噴泉水流作用力下滾動,栩栩如生,實物演示了老子“天下其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的思想。


    太極池東西兩側各鍾亭和鼓亭。


    過太極池,迎麵是九龍禦道,盡頭乃是拱形門頭,上方‘老君殿’三個大字躍入眼簾,兩邊楹聯頗有氣勢:‘九峰蒼翠隱太極,一篇道德藏玄機’。沿兩側石階攀登,即達聖像底坐神台。神台建築呈八角形,暗合道教八卦,高五米。內奉老子神像製作樣本,四周繪以神仙壁畫。


    出神台,便是老君廣場。老君廣場四周石欄雕祥雲仙鶴。廣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老子像身後貼山壁而建的一百二十米東西文化長廊。


    長廊分彩繪、石刻、壁畫、板雕四個部分。彩繪部分為‘許謐修道圖’,生動地描繪了茅山道教上清派第三代宗教師許謐入道、學道、訪道、問道、征道、得道、了道、成道的故事。


    石刻部分,陳列了茅山道教文化碑刻。茅山道教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古往今來,文人墨客薈萃,高道流羽雲集,香客遊人不絕,曆代都留下有眾多石碑、石刻、字畫等道教文物。這裏陳列的有陶弘景、王安石、蘇東坡、顧況、梁武帝、唐伯虎、鄭板橋等詩詞筆跡,十分珍貴。


    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儒教、道教、佛教相互兼收並蓄,二十四孝圖中有不少幅講的就是道教故事。板雕部分,則是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全文,圖文並茂,分外莊嚴凝重,耐人尋味。


    閱盡一百二十米長廊,迴首方知身在巔峰,扶欄極目。層層雲霧飄飄渺渺,蒼峰翠巒隱隱現現,宛若東海蓬萊仙山。峰巒之間,田野之上,阡陌縱橫,池水如鏡鑲於大地。舉目遠眺,大茅峰頂的九霄宮紅牆縈繞,高入雲端,使人頓有登臨仙境,加入太虛之感。人間爭鬥,塵世煩惱,頓感隨雲而去,一切仿佛迴到了原始,迴到了自然。


    越過長廊,便是一狹窄的石階小路,順著石階走入密林,往前行去。


    不一會兒,便到得九霄萬福宮。


    剛得到九霄萬福宮前的廣場,還未進入,便見一垂垂老矣,仿佛隨時都會斷氣,佝僂著腰的老道士,在一小道童的攙扶下,自九霄萬福宮正門走出。


    見此。


    虛靜忙上前幾步,衝這老道士行了一禮:“弟子見過祖師!”


    “不用多禮!”


    微微抬了抬手,老道士將目光看向方陽,“貴客臨門,老道卻未曾遠迎,著實是失禮異常!”


    “前輩客氣了!”


    聞言,方陽忙一拱手。


    自這老道士身上,方陽感覺到了一股隱晦異常的真元波動,有點像法力,但卻比法力要凝實的多,威力也要強的多,有點像是真氣。


    而這還是方陽第一次感應到真元的波動!


    從這真元波動可知,眼前的老道士乃是以為真人境的修士。


    同時,方陽也猜測,這老道士很可能就是一眉道人口中所說的,他在茅山修行的時候,隻見過一麵的茅山僅存的一位真人。


    “裏麵說話!”


    在和方陽客氣一番後,明白虛靜意思的老道士,遣退虛靜後,便伸手請方陽入內。


    卻之不恭!


    跟著老道士,方陽走進九霄萬福宮大門,到得老道士平常潛修的屋子。


    分賓主坐下,當屋內隻剩兩人後,老道士用顫抖的手端起一旁,侍奉他的小道童端進來的清茶,示意了方陽一下:“請用!”


    見此。


    方陽端起茶杯,輕輕喝了一口,放下茶杯,沒有先說話,而是平靜的看著對麵的老道士。


    一時間,屋子內靜謐一片。


    片刻。


    隻聽得屋子裏響起老道士的輕笑。


    隻見,他放下一直端著的茶杯,看向方陽:“真人莫要見怪,虛靜徒孫也是為了茅山安危著想,這才會對真人心生疑惑!”


    老道士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知道,虛靜的想法和懷疑必定瞞不過方陽,所以,瞞不如說明,為了避免方陽對茅山產生不好的印象,他便直接將虛靜的心思挑明。


    “無事!”


    擺了擺手,方陽笑道,“我同屬茅山一脈,卻是能理解虛靜掌教的小心!”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


    欣慰的點點頭,老道士並未多問方陽的身份,也未驗證,隻感受到方陽身上的茅山法術特有的波動,他就能確定方陽是茅山一脈,做不得假,不是什麽其餘諸派的臥底。


    如此,也就不用在驗證什麽了!


    誰叫方陽確實是隻練過茅山法術,故此,他身上的波動,連玉靈子這個宗師都看不出問題,更別說是這老道士了。


    “對了!”


    正點著頭的老道士,突然出言,“我聽虛靜說,你上山是有事相求,不知是何事?我們同屬茅山一脈,但凡我茅山能辦到的,隻要真人提出,必不推辭!”


    人老成精,虛靜傳信茅山各脈,請真人前來商議要事,表明茅山現在遇到了大麻煩!


    可現在,這老道士麵對方陽這個被確認為茅山一脈的真人,卻是沒有提出茅山遇到的事情,反而是問方陽前來所為何事。


    他打的主意,無非是先幫方陽將他的事情給辦了,讓方陽先欠下一個人情,如此,再提出茅山現在遇到的麻煩,想必方陽到時候想要推辭都不好意思了。


    而聽了老道士的話。


    雖然知道這老道士打的是什麽主意,可方陽卻並不在意,直言道:“貧道這次上山,卻是有兩件大事!”


    說著。


    方陽自懷中掏出一物,小心的將其放置在桌上,笑看著對麵見到此物後,眼睛大睜,一臉不可思議的老道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同福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鍾山散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鍾山散人並收藏從同福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