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分為內朝和外朝。
所謂外朝,便是三公九卿,及其下大小官員,以丞相為尊,把持天下邦政。
而內朝則是以尚書署為核心,主要有仆射、都尉、侍中、長侍、郎官等,以尚書令為核心,皆聽天子直接命令。
大漢初年,外朝勢力遠遠大於內朝,但自孝成皇帝時尚書署分曹治事以來,內朝勢力大大增加,而外朝則因前丞相翟方進死,相位空缺多時,勢力大有減損,此消彼長之下,如今內外已是分庭抗禮,不分軒輊。
當然,內朝官與外朝官也不是完全分割的兩個部分,外朝官要參與中樞議事,也需加之內朝職銜。比如丞相領尚書事,其他外朝官也可以加侍中,得以出入宮禁,入朝議事。
比如說楊熙的先生楊若虛,任禮官大夫,先帝時則加“侍中”銜,可以入宮言事,常侍左右。現在換了新帝,沒了寵幸,便將侍中職銜去了,便不可再隨意出入宮禁了。
可以說,是否加內朝官銜,乃是一位臣子是否得到聖眷的最重要的標誌。
當然,像楊熙這種尚書郎,本就是尚書署的屬官,屬於內朝官員,倒是不用在意這些規矩。
連日來,他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從事尚書署客曹的值司,一邊努力地學習官中規矩,一邊留心那奏疏之中是否有關於匈奴汗國的相關消息,不知不覺逐漸掌握了大漢周邊國家的許多信息。
之前楊熙雖然知道大漢不是天下唯一之國,但是畢竟受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的影響,隻是對大漢四疆諸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直到他進了客曹,每日麵對鴻臚寺、東南西北邊疆郡縣送來的浩繁卷帙和奏疏,才知道原來天底下的國度竟然如此之多。
以前他隻知道,遼東以東是高麗國,但實際上高句麗之外,另有三韓,是為馬韓,辰韓,弁韓,各為一國。再往北去的苦寒之地,還有扶餘一國。再往東去,遼闊大海之中,還有百餘小島名倭,孝武時來獻,方知有其國也。
而北方則是以匈奴汗國為大,卻也不止匈奴一國,草原之上還有被匈奴追逐遷徙的鮮卑國,在烏桓山聚居的烏丸國,再往西去還有婼羌國,平日他們都被叫做胡人,但是此時楊熙方知,這些部族都是分屬不同國家。
至於南方瘴癘之地,楊熙此前隻知有蠻族生活,但沒想到也分為五溪南蠻和山越人,其族長皆得漢天子印綬,算是大漢屬國。
西方則最為神秘,西出陽關之後,有大宛、奧希、邛苲、夜郎,吐蕃,波斯等國,據說再向西行,還有一個與大漢一般強大的大秦國,但是隻有極少數商人往來兩國,當年張騫出使西域諸國,最遠也未曾到達大秦,所以兩國之間其實並無外交。
雖然大漢邊防嚴謹,但關外皆是匈奴的天地,大片沙漠皆被封鎖,曾經與大漢溝通往來的貴霜、身毒,也已不通消息將近百年,不知是不是已經毀滅在匈奴單於的鐵蹄之下。隻是大漢足夠強盛,在百年積威之下,匈奴汗國才與大漢仍然保持著幾分友好關係,但楊熙毫不懷疑,若是大漢國內出了什麽災禍內亂,那些如狼似虎的匈奴人絕對會毫不猶豫地殺入關中,從大漢的身上撕下大塊血肉。
尹墨郡主雖然是匈奴汗國的金枝玉葉,但是在兩國爭雄的棋盤之上,甚至連個棋子也算不上。一旦形勢有變,立時會被鐵蹄與戰車
碾個粉碎,香消玉損。
楊熙看過越多奏疏,便越是心驚膽戰。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每逢旱澇季節,輒入關中搶掠,天水、武威各君及玉門都尉頻頻上疏,建議出兵擊之,但客曹尚書沮辰均讓楊熙在“擬辦”一策書“擬不允”。
輕啟戰端,無疑會打破多年來相對和平的局勢,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匈奴人也正是認清了這一點,雖然時時小有侵犯,但也從來不完全撕破臉皮。
但是這已經說明,大漢在與匈奴的對峙中,已經失去了絕對優勢。
現在的大漢,不用說早已沒有了孝武皇帝時三破匈奴,收複隴西的雄壯國威,甚至連孝昭皇帝時斬殺匈奴使者的決斷,高宗皇帝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勢都沒了。
而且對於屬國進獻,沮辰皆令擬“厚賜”,對於歸附的小國,沮辰皆令擬“頒印綬以嘉”。
這是什麽概念?
邊境小國隻要進獻一些土產,上疏稱頌功德,便可得到數十萬錢、無數綾羅珠玉的賞賜,那些不知名的蠻族部落、海外島國,隻要上疏要求歸附,天子便頒下印綬,承認他們是大漢的屬國,加以庇護。
但實際上,誰知道這個小國究竟多大,在什麽方位呢?
大漢雖然仍然強大,但是在同樣強大的敵國麵前已經威勢漸失,而隻沉溺於四境小國的歌功頌德之中。
長此以往,令人憂心。
但是憂心雖憂心,這些做法卻不是楊熙所能左右的,他隻能草閱奏疏,並按照成例在上麵寫下天子想聽的話,想做的事而已,真正能夠改變這些的力量,不在尚書署,而在朝會之中,掌握在那些大員的手中。
歸根結底,一切的定奪之權,還是掌握在天子的手裏。
所以他更覺尹墨郡主身世可憐。她在長安城內算是個質子,人人對他都有所提防,兩國交惡,她必然也是頭一個要遭殃的。但如果她真的能夠返迴匈奴,且不說她的父係已然失勢,就說她這半胡半漢的血統,怕是匈奴國中也沒人將她當做自己人。
返迴匈奴,就真的好麽?
就這麽過了數月,堪堪年關將至。
這一日楊熙又如往常一般來到署中,看著屬吏們將一擔疏冊抗進屋來,不由得苦笑不已。
快要過年,周邊屬國都要趕在這個時機,向大漢進貢表忠心了。
他們的使臣送來的貢品大漢需不需要,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國中應該很需要大漢皇帝迴贈的禮品。
他在案前坐了下來,將雙手在暖爐前烤熱,然後開始一策一策翻看起奏疏,並在擬辦策上注明“擬賜”的字樣。
翻了幾冊之後,突然之間他的手下一頓,看到一冊與眾不同的奏疏。
玉門都尉崇如禮上疏稱,八月初時,京兆府致函關防軍方,請求協同查證一樁客商入關的行動記錄。但不知為何,當日其他入關記錄皆有,隻有這一波客商的記錄查找不到。
自從去歲大司馬王巨君獻“安漢七策”,其中西域一策便是力主重開邊禁,讓那漢匈通商,以互補有無。雖然準許通商往來,進關之胡人皆要統計身份來由,入關行進路徑,乃至相貌習慣、營生消費等等信息。所以客商入關記錄查找不到,是非常蹊蹺的事情
。
所以崇如禮便親自徹查此事,方知是手下兵丁受了賄賂,將那一起客商私放入關,未行登記。他大怒之下對手下兵丁進行了懲處,並分別致函京兆府、鴻臚寺,令他們去蠻夷邸直接查問這幹人等。
雖然大漢驛路通達,但是關山迢迢實在太遠,來往致函便耗去了數月時光。當京兆府和鴻臚寺收到迴函之時,再去蠻夷邸查證,這幹客商早已全數不見了。
其中有一人,便是那雷狼!
楊熙曾經在京兆府中辦過積案,仍然對那沒頭沒尾的“雷狼”案記憶猶新,當時追查杜稚季一案時,與那雷狼還有一麵之緣。此刻看到奏疏,才知道原來這雷狼竟是曾經殺人如麻的匈奴大將!
怪不得他雖然沒什麽異常舉動,京兆府仍然將他列位重要關注對象,也正是因此,京兆府才發函到邊關去查探他入關時間與行進路徑!
此人借著商隊掩護,隱瞞入關行跡,不遠萬裏來到長安,究竟所欲何為?
他突然想到,如今呂節繼了自己的五官功曹之位,現在可能還在關注甚至查探此案,不由得額頭冷汗慢慢冒出。
那個雷狼的危險程度,可能完全不亞於那陳都案的殺人兇手,自己必須要提醒呂節!
他再也顧不上管那崇如禮是奏請知會匈奴王廷,還是要跟京兆府、鴻臚寺扯皮打架,趕緊丟下奏疏,向那客曹尚書告了個假,忙忙走出署中,一路走迴楊府之中。
一入府中,便見若虛先生笑著走來道:“熙兒,為師要跟你說一件喜事。”
楊熙雖然心亂如麻,但先生說話,不得不垂手靜聽。
隻聽若虛先生道:“你不是拜托為師為你求親去嗎?丹夫子終於鬆口,允可讓他的寶貝女兒嫁入咱們楊家了。”
楊熙驚喜交加,想起丹青小姐的嬌羞神態,霎時將心事全丟到了九霄雲外,不由得連連下拜道:“多謝先生,多謝先生!不知丹夫子允可學生何時將小姐娶過門來?”
<a href="https://m.wucuoxs.com" id="wzsy">wucuoxs.com</a>
若虛先生見他這般神態,頓時又好氣又好笑,道:“看看你這樣子,一點也不像個飽讀聖賢書的官員,倒像個思慕少艾的登徒子!丹夫子隻是口頭允可,還需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等等諸多程序,才可請期確定日子,哪有你這麽急的?”
楊熙不好意思,隻是立地憨笑。
若虛先生看著弟子這般態度,心中也是欣慰至極。
這個弟子,自己從來都是當作親生兒子教養,雖然他身世尊貴,自己也是對他懷有更高的期望,但是此時此刻,他隻是一名尋常少年,正沉浸在愛戀和即將到來的婚姻的甜蜜之中,自己這個亦師亦父的長輩,又怎能不為他高興?
過了一會,若虛先生才突然問道:“今日怎麽離署這般早?”
楊熙這才想起自己返家的目的,於是立刻將那奏疏之中的事情與先生說了。
若虛先生越聽眉頭越皺,突然道:“雷狼其人,我與他有過一麵之緣,果然不是善類。若是你那昔日同僚輕視於他,必定會吃大虧的。你做的不錯,確實應該對他警告一二。”
楊熙得了先生認可,登時更不遲疑,找來兩名家仆,便讓他們趕緊去京兆府中,請那五官功曹呂節前來商議秘事,隻盼呂節不要已經遭了什麽不測才好。
所謂外朝,便是三公九卿,及其下大小官員,以丞相為尊,把持天下邦政。
而內朝則是以尚書署為核心,主要有仆射、都尉、侍中、長侍、郎官等,以尚書令為核心,皆聽天子直接命令。
大漢初年,外朝勢力遠遠大於內朝,但自孝成皇帝時尚書署分曹治事以來,內朝勢力大大增加,而外朝則因前丞相翟方進死,相位空缺多時,勢力大有減損,此消彼長之下,如今內外已是分庭抗禮,不分軒輊。
當然,內朝官與外朝官也不是完全分割的兩個部分,外朝官要參與中樞議事,也需加之內朝職銜。比如丞相領尚書事,其他外朝官也可以加侍中,得以出入宮禁,入朝議事。
比如說楊熙的先生楊若虛,任禮官大夫,先帝時則加“侍中”銜,可以入宮言事,常侍左右。現在換了新帝,沒了寵幸,便將侍中職銜去了,便不可再隨意出入宮禁了。
可以說,是否加內朝官銜,乃是一位臣子是否得到聖眷的最重要的標誌。
當然,像楊熙這種尚書郎,本就是尚書署的屬官,屬於內朝官員,倒是不用在意這些規矩。
連日來,他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從事尚書署客曹的值司,一邊努力地學習官中規矩,一邊留心那奏疏之中是否有關於匈奴汗國的相關消息,不知不覺逐漸掌握了大漢周邊國家的許多信息。
之前楊熙雖然知道大漢不是天下唯一之國,但是畢竟受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想的影響,隻是對大漢四疆諸國有一些大概的了解。直到他進了客曹,每日麵對鴻臚寺、東南西北邊疆郡縣送來的浩繁卷帙和奏疏,才知道原來天底下的國度竟然如此之多。
以前他隻知道,遼東以東是高麗國,但實際上高句麗之外,另有三韓,是為馬韓,辰韓,弁韓,各為一國。再往北去的苦寒之地,還有扶餘一國。再往東去,遼闊大海之中,還有百餘小島名倭,孝武時來獻,方知有其國也。
而北方則是以匈奴汗國為大,卻也不止匈奴一國,草原之上還有被匈奴追逐遷徙的鮮卑國,在烏桓山聚居的烏丸國,再往西去還有婼羌國,平日他們都被叫做胡人,但是此時楊熙方知,這些部族都是分屬不同國家。
至於南方瘴癘之地,楊熙此前隻知有蠻族生活,但沒想到也分為五溪南蠻和山越人,其族長皆得漢天子印綬,算是大漢屬國。
西方則最為神秘,西出陽關之後,有大宛、奧希、邛苲、夜郎,吐蕃,波斯等國,據說再向西行,還有一個與大漢一般強大的大秦國,但是隻有極少數商人往來兩國,當年張騫出使西域諸國,最遠也未曾到達大秦,所以兩國之間其實並無外交。
雖然大漢邊防嚴謹,但關外皆是匈奴的天地,大片沙漠皆被封鎖,曾經與大漢溝通往來的貴霜、身毒,也已不通消息將近百年,不知是不是已經毀滅在匈奴單於的鐵蹄之下。隻是大漢足夠強盛,在百年積威之下,匈奴汗國才與大漢仍然保持著幾分友好關係,但楊熙毫不懷疑,若是大漢國內出了什麽災禍內亂,那些如狼似虎的匈奴人絕對會毫不猶豫地殺入關中,從大漢的身上撕下大塊血肉。
尹墨郡主雖然是匈奴汗國的金枝玉葉,但是在兩國爭雄的棋盤之上,甚至連個棋子也算不上。一旦形勢有變,立時會被鐵蹄與戰車
碾個粉碎,香消玉損。
楊熙看過越多奏疏,便越是心驚膽戰。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每逢旱澇季節,輒入關中搶掠,天水、武威各君及玉門都尉頻頻上疏,建議出兵擊之,但客曹尚書沮辰均讓楊熙在“擬辦”一策書“擬不允”。
輕啟戰端,無疑會打破多年來相對和平的局勢,造成不可預料的後果,匈奴人也正是認清了這一點,雖然時時小有侵犯,但也從來不完全撕破臉皮。
但是這已經說明,大漢在與匈奴的對峙中,已經失去了絕對優勢。
現在的大漢,不用說早已沒有了孝武皇帝時三破匈奴,收複隴西的雄壯國威,甚至連孝昭皇帝時斬殺匈奴使者的決斷,高宗皇帝時“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勢都沒了。
而且對於屬國進獻,沮辰皆令擬“厚賜”,對於歸附的小國,沮辰皆令擬“頒印綬以嘉”。
這是什麽概念?
邊境小國隻要進獻一些土產,上疏稱頌功德,便可得到數十萬錢、無數綾羅珠玉的賞賜,那些不知名的蠻族部落、海外島國,隻要上疏要求歸附,天子便頒下印綬,承認他們是大漢的屬國,加以庇護。
但實際上,誰知道這個小國究竟多大,在什麽方位呢?
大漢雖然仍然強大,但是在同樣強大的敵國麵前已經威勢漸失,而隻沉溺於四境小國的歌功頌德之中。
長此以往,令人憂心。
但是憂心雖憂心,這些做法卻不是楊熙所能左右的,他隻能草閱奏疏,並按照成例在上麵寫下天子想聽的話,想做的事而已,真正能夠改變這些的力量,不在尚書署,而在朝會之中,掌握在那些大員的手中。
歸根結底,一切的定奪之權,還是掌握在天子的手裏。
所以他更覺尹墨郡主身世可憐。她在長安城內算是個質子,人人對他都有所提防,兩國交惡,她必然也是頭一個要遭殃的。但如果她真的能夠返迴匈奴,且不說她的父係已然失勢,就說她這半胡半漢的血統,怕是匈奴國中也沒人將她當做自己人。
返迴匈奴,就真的好麽?
就這麽過了數月,堪堪年關將至。
這一日楊熙又如往常一般來到署中,看著屬吏們將一擔疏冊抗進屋來,不由得苦笑不已。
快要過年,周邊屬國都要趕在這個時機,向大漢進貢表忠心了。
他們的使臣送來的貢品大漢需不需要,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國中應該很需要大漢皇帝迴贈的禮品。
他在案前坐了下來,將雙手在暖爐前烤熱,然後開始一策一策翻看起奏疏,並在擬辦策上注明“擬賜”的字樣。
翻了幾冊之後,突然之間他的手下一頓,看到一冊與眾不同的奏疏。
玉門都尉崇如禮上疏稱,八月初時,京兆府致函關防軍方,請求協同查證一樁客商入關的行動記錄。但不知為何,當日其他入關記錄皆有,隻有這一波客商的記錄查找不到。
自從去歲大司馬王巨君獻“安漢七策”,其中西域一策便是力主重開邊禁,讓那漢匈通商,以互補有無。雖然準許通商往來,進關之胡人皆要統計身份來由,入關行進路徑,乃至相貌習慣、營生消費等等信息。所以客商入關記錄查找不到,是非常蹊蹺的事情
。
所以崇如禮便親自徹查此事,方知是手下兵丁受了賄賂,將那一起客商私放入關,未行登記。他大怒之下對手下兵丁進行了懲處,並分別致函京兆府、鴻臚寺,令他們去蠻夷邸直接查問這幹人等。
雖然大漢驛路通達,但是關山迢迢實在太遠,來往致函便耗去了數月時光。當京兆府和鴻臚寺收到迴函之時,再去蠻夷邸查證,這幹客商早已全數不見了。
其中有一人,便是那雷狼!
楊熙曾經在京兆府中辦過積案,仍然對那沒頭沒尾的“雷狼”案記憶猶新,當時追查杜稚季一案時,與那雷狼還有一麵之緣。此刻看到奏疏,才知道原來這雷狼竟是曾經殺人如麻的匈奴大將!
怪不得他雖然沒什麽異常舉動,京兆府仍然將他列位重要關注對象,也正是因此,京兆府才發函到邊關去查探他入關時間與行進路徑!
此人借著商隊掩護,隱瞞入關行跡,不遠萬裏來到長安,究竟所欲何為?
他突然想到,如今呂節繼了自己的五官功曹之位,現在可能還在關注甚至查探此案,不由得額頭冷汗慢慢冒出。
那個雷狼的危險程度,可能完全不亞於那陳都案的殺人兇手,自己必須要提醒呂節!
他再也顧不上管那崇如禮是奏請知會匈奴王廷,還是要跟京兆府、鴻臚寺扯皮打架,趕緊丟下奏疏,向那客曹尚書告了個假,忙忙走出署中,一路走迴楊府之中。
一入府中,便見若虛先生笑著走來道:“熙兒,為師要跟你說一件喜事。”
楊熙雖然心亂如麻,但先生說話,不得不垂手靜聽。
隻聽若虛先生道:“你不是拜托為師為你求親去嗎?丹夫子終於鬆口,允可讓他的寶貝女兒嫁入咱們楊家了。”
楊熙驚喜交加,想起丹青小姐的嬌羞神態,霎時將心事全丟到了九霄雲外,不由得連連下拜道:“多謝先生,多謝先生!不知丹夫子允可學生何時將小姐娶過門來?”
<a href="https://m.wucuoxs.com" id="wzsy">wucuoxs.com</a>
若虛先生見他這般神態,頓時又好氣又好笑,道:“看看你這樣子,一點也不像個飽讀聖賢書的官員,倒像個思慕少艾的登徒子!丹夫子隻是口頭允可,還需納采、問名、納吉、納征......等等諸多程序,才可請期確定日子,哪有你這麽急的?”
楊熙不好意思,隻是立地憨笑。
若虛先生看著弟子這般態度,心中也是欣慰至極。
這個弟子,自己從來都是當作親生兒子教養,雖然他身世尊貴,自己也是對他懷有更高的期望,但是此時此刻,他隻是一名尋常少年,正沉浸在愛戀和即將到來的婚姻的甜蜜之中,自己這個亦師亦父的長輩,又怎能不為他高興?
過了一會,若虛先生才突然問道:“今日怎麽離署這般早?”
楊熙這才想起自己返家的目的,於是立刻將那奏疏之中的事情與先生說了。
若虛先生越聽眉頭越皺,突然道:“雷狼其人,我與他有過一麵之緣,果然不是善類。若是你那昔日同僚輕視於他,必定會吃大虧的。你做的不錯,確實應該對他警告一二。”
楊熙得了先生認可,登時更不遲疑,找來兩名家仆,便讓他們趕緊去京兆府中,請那五官功曹呂節前來商議秘事,隻盼呂節不要已經遭了什麽不測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