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太學風波之後,金吾衛便將那太學學宮封閉三天,恨不能將內部掘地三尺,來尋那刺客相關的蛛絲馬跡。


    學宮重新開放之後,到處書卷散亂、案幾橫雜,真是一片狼藉。幾位老儒吹胡子瞪眼,連稱“有辱斯文”,但執金吾卿任宏接了天子旌節,早已遠赴益州傳旨去了,便也躲了這些儒生的嘮叨。


    太學重開之後,楊熙便作為真正的學子,到這太學當中上學來了。雖然換了學習場所,但因是博士弟子,大多還是跟著丹夫子學習,隻是偶爾才旁聽別的博士、大儒講課。


    唯一的不同是,每日午後,學子們須得放下書卷,去那祭壇、校場之上,學習君子“六藝”。


    君子“六藝”,是指“禮、樂、射、禦、書、數”,也就是祭祀禮、撫琴、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這撫琴、書法和算數均可在室內進行,但射箭、駕車和祭祀則非要去校場、祭壇不可。


    原本這太學之中,僅僅教授“五經”,學子隻需讀書即可,但後來經過大司馬王巨君的極力主張,天子下詔“複周禮、習六藝”,便將這君子“六藝”也變成了必修科目,同時,除了射策取士、察舉孝廉之外,又增設“秀才”一科,讓這擅長六藝之人也有晉身之階。


    “秀才”者,便是指出類拔萃的優秀人才。就算讀書不行,作不得文章,有其他方麵的奇異才能,也可因此出仕做官,比如能日行百裏的健走之人,或能禦九駟的善禦之人,百發百中的善射之人,都可以通過“秀才”一科脫穎而出,為國家所用,所以這“六藝”學習,眾人也都是趨之若鶩。


    畢竟這些學子都是少年,能夠暫時擺脫枯燥的經書,從事一些體力活動,又有誰不願意呢?


    看著走在校場之上的少年學子,個個都是朝氣蓬勃,楊熙心中不禁暗暗敬佩這大司馬王巨君的深謀遠慮,若這分科取士能夠發揚光大,竟是要把文武賢能全部搜羅,皆為國家所用了。


    當然,實際操作當中,這三科出仕名額,究竟會被什麽人拿了去,之中又有什麽齷齪,卻是難以想象了。


    用若虛先生的話來說,從無到有,本就是了不得的創舉。即便這些舉措有若幹弊端,有若幹不易推行之處,不能見容於如今這世道,但總算是走出了嚐試的第一步,或可寄希望於來者。


    長此以往,這華夏大地之上必有賢能輩出、量才是舉的那一天,隻盼在那渺遠的未來,還有人能記得如今開創先河的祖輩吧。


    楊熙此時突然想起,自己雖然見過不少達官貴人,卻是從來沒有見過大司馬王巨君其人。按理說這大司馬雖然沒有太常的實銜,但是在他的官銜之後,還有一個“領太常事”,目前太常卿缺位,他便應該算是太常署的領袖,太學的宗師,為何那天太學祭祀,他卻也沒有出現?


    真是奇也怪哉。


    轉眼之間,眾人已經來到了校場之上。深秋的寒風吹過,楊熙頓時身上一凜,不再胡思亂想。


    <a id="wzsy" href="http://www.fqxsw.org">fqxsw.org</a>


    今日的課程是教授禦術,竟是由太仆署駿馬監的司禦史親來教授。這司禦雖是小官,但也是六百石的官員,讓一個官員來給一群白身學子上課,可見太學規格之高,朝廷的重視果真不是一句虛言。


    這司禦姓秦,駕著一輛駟馬軒車在


    校場之上奔走一遍,然後便令學子們分別上車試禦,他卻在車內指揮,指出學子的謬誤之處。


    可是問題在於,駕車在校場奔走一圈需要兩炷香時間,等待學習禦術的學子卻有二十幾人,若是依次上車,總有人會排不上號。這秦司禦看過學子“照身”,便讓十餘名“諸生”在旁等候,卻讓五六名“弟子”依次上車駕馭,在校場之上往來奔馳。


    各位“諸生”平素便受盡不公待遇,此刻也是敢怒不敢言,隻得乖乖在旁等候。楊熙心中過意不去,便故意排在最後,想著快些試禦完畢,也好給“諸生”們多留一些時間。


    但是楊熙初次禦車,卻不習車性、馬性,雖然也學了幾個喝禦馬匹的口令,但不知該如何操韁,一時禦車禦得亂七八糟,四匹馬兒趨進趨退,車子顛簸不已,差點將他摔了下來。雖然想要節省時間,但是倒比其他“弟子”慢了不少。


    看他禦術生疏,空耗時間,各位“諸生”頓時鼓噪起來,不滿之情均是溢於言表。楊熙滿臉羞愧,連忙跳下車來,就要將韁繩交給其餘“諸生”。


    但沒想到那秦司禦把眼睛一瞪,喝道:“亂嚷什麽?他還沒有學會,須得再禦一圈!你們先等著!”


    楊熙大覺不妥,連忙道:“秦司禦,在下禦術生疏,沒得耽誤了眾同儕的功夫,還是讓他們先來吧。”


    “諸生”也都叫喊道:“對呀,我們已經等了這麽久了,先讓‘弟子’上車也就罷了,總要讓我等試禦一次吧。”


    秦司禦看著“諸生”你一言我一語,在那裏憤憤不平,頓時心中厭煩,道:“今日‘弟子’們若不能全部學會禦術,你等就別想上車!”又指著校場旁邊馬棚道:“那邊有幾匹駑馬,你等要是閑得無聊,便去學習乘馬,先熟悉一下馬性也是好的。”


    這個時代,乘車的都是達官貴人,乘馬的都是粗人武夫,這秦司禦這般說話,便是暗諷這些“諸生”沒資格乘車,隻配乘馬了。


    “諸生”一時大嘩,有人愁眉苦臉便走去乘馬,還有幾名性子剛烈者拂袖便即離開。楊熙見那去乘馬者有自己的好友王愈,頓時更覺過意不去。但這秦司禦向著自己說話,又是教授禦術的先生,自己也不能與他翻臉,腦中一個轉念,便也跳下車來,對這秦司禦做了個揖道:“熙資質駑鈍,卻正是那不熟馬性者,合該去學乘馬。”


    說罷,便與幾名諸生一起去牽馬匹。


    這秦司禦見楊熙如此不識好歹,當時便要發作,但一想到“弟子”之中非富即貴,便先耐著性子問道:“這人姓甚名誰?是誰家子弟?”


    旁邊有認識楊熙的,連忙說道:“這位名叫楊熙,字延嗣,是禮官大夫楊洵的弟子。”


    這禮官大夫楊洵之名,秦司禦當然聽過,知道是天子麵前的紅人,不由得暗自慶幸,虧得方才沒有發作出來。此刻楊熙已去,其餘“弟子”也已試禦一輪,秦司禦隻好讓剩餘“諸生”上車試禦,一時間“諸生”皆是歡聲雷動。


    “楊熙?真是個有意思的人,值得結識一下。”一名高大“弟子”微微一笑,也向那馬廄走去。


    秦司禦一見又有“弟子”與自己別上苗頭,頓時怒向膽邊生,剛要發作,突然看清那人是誰,頓時閉口不言,悻悻地教‘諸生’禦


    車去了。


    卻說楊熙一半是看不慣這這秦司禦所作所為,一半卻是因他確實不熟騎禦之術,與其在那駟馬軒車上折騰,還不如從乘馬學起,先熟悉馬性,再學習禦車。


    此時他與王愈兩人共牽一馬,互相扶持學習禦馬之術。楊熙從小身體病弱,並沒有多少乘馬的機會,此時一試,禦術比王愈還要差了不少,雖有謙古幫忙牽馬,他坐在鞍上搖搖晃晃,也是坐不穩當。


    他正牽著韁繩,膽戰心驚地研究該不該打馬前行,突然前方走來一個年輕人,雖然一身布衣,但身材高大偉岸,軒朗俊逸,麵白無須,一雙桃花眸子隱帶笑容,向他拱手道:“延嗣兄弟有禮了。”


    楊熙見有人與他見禮,連忙下馬拱手道:“敢問兄台尊姓大名?”


    這王愈見了這人,頓時吃了一驚,口中囁嚅道:“宗。。。宗兄。”但是看到他正在向自己使眼色,便閉口不言。


    年輕人笑道:“我叫王宇,字太宇,與謙古賢弟是遠方宗親。今日見延嗣兄弟儀表不凡,便想與你結交親近一番。”


    楊熙臉紅道:“熙禦術不精,卻讓王兄見笑了。”


    王宇笑道:“君子之所謂賢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謂也。”


    這個王宇真是太會說話了,一句話便讓楊熙覺得心結頓開,不由得對他大生親近之感。


    然後又見王宇從袖底順袋當中掏出一樣物事,遞到楊熙手中:“初次見麵,無物可贈,這個小玩意兒或許能解延嗣之難。”


    楊熙定睛一看,這王宇手中拿著的,是兩個黃銅鑄成的圈子。


    “這是...”楊熙仔細看那銅圈構造,隻見那銅圈做工精致,上麵結著皮索,既韌且長,卻不知有什麽用處。


    “這東西叫作馬鐙,卻要這樣應用。”王宇一邊解釋,一邊將那皮索結在馬匹鞍韉兩側,兩個銅環全部垂在馬腹下麵。


    然後隻見他扶住馬鞍,伸腳蹬住一環,輕輕一踏便飛身上馬。隻見他雙腳各踏一個銅環,口中唿喝,手上操韁,那馬趨進趨退,指揮自如,偏偏馬上之人卻穩如泰山。


    沒想到這小小銅環卻有這樣的妙用,楊熙不禁拍掌稱讚,深覺這王宇是個妙人。


    卻說這禦馬之術,全憑腰腿勁力,若是身體虛弱,雙腿便夾不住馬腹,馬兒縱蹄奔騰之時,騎士便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想要騎禦馬匹,也需身強力壯,那在馬上能夠持械操演、彎弓射擊的騎士,更是需要經年累月的鍛煉。


    但此時有了這叫做“馬鐙”的物事,不光騎禦變得簡單,便是新手騎士,在馬上也可空出雙手,操演刀槍弓箭,而不至於跌落下來了。


    有了這馬鐙之助,楊熙練習騎術可謂事半功倍,不幾日便可縱馬馳騁,繼而學習禦車之術,也是水到渠成,容易了許多。


    但最讓他高興的是結識了王宇這個朋友。此人家學淵源,不獨六經、六藝,對那辭賦雜學也是精通無比,想來必是貴人家的子弟。不過他從未對楊熙誇耀家世背景,楊熙便也並未刻意打聽,畢竟同在太學,總有一日便能知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鼎風雲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湛青是條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湛青是條龍並收藏九鼎風雲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