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女青兒。”丹夫子的聲音似從天邊悠悠傳來,楊熙才恍然驚覺,自己竟是盯著這少女看了好久,頓時大覺失態,連忙轉開目光。
“這是我跟你說起過的若虛世伯,還有這位延嗣世兄,以後就是我的弟子了。”丹夫子一邊介紹,一邊示意少女前來拜見。
那叫做青兒的少女秀眉微顰,輕移蓮步,上前福了一福,輕聲道:“青兒見過世伯、世兄。”說完後便自轉身,也不管旁人,從那廳旁走廊徑自去了。
丹夫子搖頭歎道:“青兒是我最小的女兒,自幼不愛學習女工,卻非要跟著我讀書習字。不過她倒是頗有幾分才氣,學了幾年,也能寫文作賦,卻也養成了這般疏淡的性子,還望若虛莫怪、莫怪。”雖然是在告罪,但是顯然丹夫子對這女兒是真的寵愛有加,寵溺之情溢於言表。
若虛先生道:“既然令千金名為‘丹青’,想來擅長作畫了?堂上的這幅山水,便是令千金畫的罷?”
丹夫子笑道:“若虛好眼力。小女拜宮中畫匠林詡為師,確實學了幾筆丹青,卻讓若虛見笑了。”
若虛讚道:“果然是家學淵源,才能教養出如此蘭質蕙心的女兒。”又向楊熙道,“還不趕緊向丹夫子磕頭,行那拜師之禮!”
若虛先生與丹夫子的對答,楊熙全數聽在耳中,但卻大半沒進心裏。他隻覺一顆心砰砰直跳,仿佛拴在剛剛那驚鴻一瞥的青衣少女身上。
這少女眉目溫婉,秀發隻鬆鬆綰成發髻,臉上薄施粉黛,身上隻穿一襲素淡青裙。論美麗,遠不如尹墨郡主,論儀態華貴,遠不如皇後娘娘,但是那一雙疏離淡漠的眸子裏麵,仿佛蘊有無數的星光水色,直讓楊熙沉溺下去。
今年楊熙也已十有六歲,在他這個年紀,很多人已經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他也不再是對男女情愛懵懵懂懂的時節。隻不過一直隨先生在山中隱居,平日不見女子,現在來了長安,所見女子都是非富即貴,養尊處優,即便是那對他頗有好感,總來找他玩耍的尹墨郡主,也是金枝玉葉之體,同他渾不似一個世界中人,所以他也未曾動過男女之念。但是今日一見這丹家小姐,楊熙一顆心卻好似要跳出腔子外麵,隻想與其相識相伴,攜手終老。
<a id="wzsy" href="http://m.yawenku.com">雅文庫</a>
楊熙向丹夫子納頭拜下,口稱“先生”,心中卻是亂成一團,隻在想這小姐是否已經許了人家?若是央求若虛先生開口求親,丹夫子是否能夠應允?一麵又想起書中聖賢教誨,非禮勿視,非禮勿想,非禮勿言,方才已經盯著人家小姐看了許久,在這拜師之際,又在腦中動這種念頭,實在是大大不敬,但是一時間心猿意馬,卻總也管束不住。
丹夫子性本粗疏,看不出楊熙心中所思所想,隻道新添一名弟子,心中甚是高興,說了幾句勸勉的話語,便連忙將楊熙扶起。
若虛先生是何等人物,又與楊熙相處日久,自然是將他的異狀全數看在眼
裏,但卻微笑不語,也不加說破,隻是向丹夫子作揖致謝,囑咐楊熙勤奮學習。
看看時間不早,丹夫子留二人用飯,楊熙心中甚是想要留下,盼著再見那丹青小姐一眼,若虛先生卻不知為何,偏要帶他離開。丹夫子見留他們不住,隻得任其自去。
楊熙心中悵然若失,跟著先生迴到宅內,但心中暗下決心,日後定要時時來此,向丹夫子請教學問。
這一日之後,楊熙果然時時來丹夫子府上請教。楊熙雖然之前隨著若虛先生學了不少經典,但是真正拜了業師,才知道之前若虛先生的教法簡直如放羊一般,任其選擇感興趣的經典,自去誦讀,期間既不引導,也不點撥,隻有在楊熙遇到疑難的時候,才出言指點一二,所以楊熙雖然讀的經典不少,但是既雜且亂,且大都是自行學習,自行理解,頗有些不倫不類。
饒是如此,楊熙也算頗有基礎了。丹夫子見他底蘊深厚,又是勤奮好學,也是欣喜異常,親自為楊熙擬定課業章程,按部就班細細講那《春秋》經義。
楊熙此時方知,原來學習經典,竟是要這樣尋章摘句,明辨纖毫,渾不似自己那樣當個故事隨意讀去。頓時便覺別開生麵,一時求知若渴,研習不輟。
現在楊熙尚未在太學署裏登記,還算不得真正的太學生,要等丹夫子報上名刺,造冊完畢後才能去太學裏上課,現在隻能到丹夫子府上學習。但這對楊熙來說,卻是正合心意,隻要丹夫子沒有去太學講課,便來他的府上請教,其實內心隻盼能再見丹青小姐一麵。
可偏不湊巧,一連幾天,都沒有見著丹青小姐出現,想來這小姐自在深閨,楊熙那天卻是有莫大緣分,才能偶然撞見,如今哪能天天都讓他瞧見?
雖然心中遺憾,但楊熙是個踏實勤學之人,卻也不曾因此而心神不定,耽誤了學業,隻是暗暗決定,還是要來得更勤一些才是。
幾天之內,丹夫子又開了一次庭講,楊熙也雜列其中,一同學習。楊熙自小與先生隱居深山,身邊沒個同齡夥伴,與人交往也少,此時忽然與這麽多同儕一起學習,頓時感覺又不一樣,課後與大家討論,心中也是頗有所得。
但是各位“諸生”知道楊熙竟是丹夫子的入門弟子,對他的態度卻是立刻改變,驚訝豔羨者有之,嫉妒疏遠者有之,便不再如初時一般親熱。
這也難怪,太學之中“諸生”和“弟子”本就身份不同,地位有別,日後前途更是天差地遠,更有那出身尊貴的“弟子”經常頤指氣使,看不起各位“諸生”,也難怪兩邊始終存有芥蒂了。
但其中兩人卻全然不顧身份之別,與楊熙談論學問道理,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兩人,一人名叫王愈,字謙古,是外戚王氏的遠房宗親,家境頗為貧寒,但也靠著拐外抹角的族中關係謀了個太學。一人名叫岑規,字文元,家中本是南陽大族,不料家道中落,請不起
名師,於是也來這太學做了個“諸生”。
楊熙雖不見丹青,但卻結識了兩個好友,遺憾之中也是頗為欣慰,在丹夫子去太學講課之時,便與這兩位好友在酒樓談天說道,消磨時日。
轉眼十天時間過去,今日又是向丹夫子請教之日。楊熙登門拜訪,便要拿出準備好的問題請教。丹夫子卻道:“延嗣先休忙請教,我今日先對你說件事情。”
楊熙一愣,頓時心中一陣緊張。他心中思慕丹青小姐,所以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己將要露出行藏,被別人看了出來。此時丹夫子先賣個關子,莫不是已經看出了自己的心事?
隻聽丹夫子道:“若虛將你托付給我,我本來有些為難,但見你如此好學,作為你的業師,我還是深感欣慰的。前幾日我已經將你的名刺鄉貫等等向太學官署報備,今天官署傳來消息,說已經為你造下冊來,明日便可去太學上學了。”
楊熙心中長噓一口氣,知道原是自己會錯了意。但是知道明天就可以真正踏入太學,成為一名學子,心中還是雀躍不已,不禁問道:“去太學上學,卻又什麽規矩?望先生教我。”
丹夫子哈哈一笑,道:“也沒什麽規矩,便是在那至聖先師造像之前,略略恭敬些,見了諸位博士大人,作揖問聲好,與同儕學子之間莫要起爭執即可。成了學子,便已不算白身,便進那官衙大堂,也可站著說話,同時,每月還能在太學內支取食俸一貫,以資用度。”
此時此刻,楊熙才對自己身份的變化有了一些實感,知道自己終是踏上了青雲之途。日後的路怎麽走,不光要看先生業師提攜,更需要自己加倍努力了。
然後又聽丹夫子笑道:“延嗣運氣不錯,明天入太學之時,正好碰上一件盛事。”
楊熙奇道:“是什麽盛事?”
丹夫子道:“明日天子要到太學,祭拜至聖先師,同時又要大開廷講,中山王、定陶王、楚王等藩王也會一同前來,延嗣可謂適逢其會,想必可以大開眼界了。”
天子駕臨,番王畢至?想到現在正是三王奪嫡的形勢,楊熙心中頓時一凜。他因常伴若虛先生身邊,知道許多內幕,但在業師麵前,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詢問。
丹夫子看他麵色猶疑,不禁歎道:“咱們既成師徒,也不必遮遮掩掩。明日在這太學之內,天子必然會在廷講之時,借考教博士、學子之名,來測試這三王的學識見地。我大漢尊儒敬孔,誰要是在這廷講之上,博得天子青睞,必然對日後立嗣之事大大有利。這場牽扯天下之爭,便要在太學裏麵拉開帷幕了!”
楊熙也知道爭嗣之事已經如火如荼,但這種天家秘事,往往都是放在台盤之下,隱秘為之,沒想到天子竟然要采取這種方式,在天下人麵前考教三王,真是令人驚訝。再想起那天在宮內,天子種種出人意表的言行,方知天威赫赫,不是尋常人等所能揣測。
“這是我跟你說起過的若虛世伯,還有這位延嗣世兄,以後就是我的弟子了。”丹夫子一邊介紹,一邊示意少女前來拜見。
那叫做青兒的少女秀眉微顰,輕移蓮步,上前福了一福,輕聲道:“青兒見過世伯、世兄。”說完後便自轉身,也不管旁人,從那廳旁走廊徑自去了。
丹夫子搖頭歎道:“青兒是我最小的女兒,自幼不愛學習女工,卻非要跟著我讀書習字。不過她倒是頗有幾分才氣,學了幾年,也能寫文作賦,卻也養成了這般疏淡的性子,還望若虛莫怪、莫怪。”雖然是在告罪,但是顯然丹夫子對這女兒是真的寵愛有加,寵溺之情溢於言表。
若虛先生道:“既然令千金名為‘丹青’,想來擅長作畫了?堂上的這幅山水,便是令千金畫的罷?”
丹夫子笑道:“若虛好眼力。小女拜宮中畫匠林詡為師,確實學了幾筆丹青,卻讓若虛見笑了。”
若虛讚道:“果然是家學淵源,才能教養出如此蘭質蕙心的女兒。”又向楊熙道,“還不趕緊向丹夫子磕頭,行那拜師之禮!”
若虛先生與丹夫子的對答,楊熙全數聽在耳中,但卻大半沒進心裏。他隻覺一顆心砰砰直跳,仿佛拴在剛剛那驚鴻一瞥的青衣少女身上。
這少女眉目溫婉,秀發隻鬆鬆綰成發髻,臉上薄施粉黛,身上隻穿一襲素淡青裙。論美麗,遠不如尹墨郡主,論儀態華貴,遠不如皇後娘娘,但是那一雙疏離淡漠的眸子裏麵,仿佛蘊有無數的星光水色,直讓楊熙沉溺下去。
今年楊熙也已十有六歲,在他這個年紀,很多人已經娶妻生子,成家立業,他也不再是對男女情愛懵懵懂懂的時節。隻不過一直隨先生在山中隱居,平日不見女子,現在來了長安,所見女子都是非富即貴,養尊處優,即便是那對他頗有好感,總來找他玩耍的尹墨郡主,也是金枝玉葉之體,同他渾不似一個世界中人,所以他也未曾動過男女之念。但是今日一見這丹家小姐,楊熙一顆心卻好似要跳出腔子外麵,隻想與其相識相伴,攜手終老。
<a id="wzsy" href="http://m.yawenku.com">雅文庫</a>
楊熙向丹夫子納頭拜下,口稱“先生”,心中卻是亂成一團,隻在想這小姐是否已經許了人家?若是央求若虛先生開口求親,丹夫子是否能夠應允?一麵又想起書中聖賢教誨,非禮勿視,非禮勿想,非禮勿言,方才已經盯著人家小姐看了許久,在這拜師之際,又在腦中動這種念頭,實在是大大不敬,但是一時間心猿意馬,卻總也管束不住。
丹夫子性本粗疏,看不出楊熙心中所思所想,隻道新添一名弟子,心中甚是高興,說了幾句勸勉的話語,便連忙將楊熙扶起。
若虛先生是何等人物,又與楊熙相處日久,自然是將他的異狀全數看在眼
裏,但卻微笑不語,也不加說破,隻是向丹夫子作揖致謝,囑咐楊熙勤奮學習。
看看時間不早,丹夫子留二人用飯,楊熙心中甚是想要留下,盼著再見那丹青小姐一眼,若虛先生卻不知為何,偏要帶他離開。丹夫子見留他們不住,隻得任其自去。
楊熙心中悵然若失,跟著先生迴到宅內,但心中暗下決心,日後定要時時來此,向丹夫子請教學問。
這一日之後,楊熙果然時時來丹夫子府上請教。楊熙雖然之前隨著若虛先生學了不少經典,但是真正拜了業師,才知道之前若虛先生的教法簡直如放羊一般,任其選擇感興趣的經典,自去誦讀,期間既不引導,也不點撥,隻有在楊熙遇到疑難的時候,才出言指點一二,所以楊熙雖然讀的經典不少,但是既雜且亂,且大都是自行學習,自行理解,頗有些不倫不類。
饒是如此,楊熙也算頗有基礎了。丹夫子見他底蘊深厚,又是勤奮好學,也是欣喜異常,親自為楊熙擬定課業章程,按部就班細細講那《春秋》經義。
楊熙此時方知,原來學習經典,竟是要這樣尋章摘句,明辨纖毫,渾不似自己那樣當個故事隨意讀去。頓時便覺別開生麵,一時求知若渴,研習不輟。
現在楊熙尚未在太學署裏登記,還算不得真正的太學生,要等丹夫子報上名刺,造冊完畢後才能去太學裏上課,現在隻能到丹夫子府上學習。但這對楊熙來說,卻是正合心意,隻要丹夫子沒有去太學講課,便來他的府上請教,其實內心隻盼能再見丹青小姐一麵。
可偏不湊巧,一連幾天,都沒有見著丹青小姐出現,想來這小姐自在深閨,楊熙那天卻是有莫大緣分,才能偶然撞見,如今哪能天天都讓他瞧見?
雖然心中遺憾,但楊熙是個踏實勤學之人,卻也不曾因此而心神不定,耽誤了學業,隻是暗暗決定,還是要來得更勤一些才是。
幾天之內,丹夫子又開了一次庭講,楊熙也雜列其中,一同學習。楊熙自小與先生隱居深山,身邊沒個同齡夥伴,與人交往也少,此時忽然與這麽多同儕一起學習,頓時感覺又不一樣,課後與大家討論,心中也是頗有所得。
但是各位“諸生”知道楊熙竟是丹夫子的入門弟子,對他的態度卻是立刻改變,驚訝豔羨者有之,嫉妒疏遠者有之,便不再如初時一般親熱。
這也難怪,太學之中“諸生”和“弟子”本就身份不同,地位有別,日後前途更是天差地遠,更有那出身尊貴的“弟子”經常頤指氣使,看不起各位“諸生”,也難怪兩邊始終存有芥蒂了。
但其中兩人卻全然不顧身份之別,與楊熙談論學問道理,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這兩人,一人名叫王愈,字謙古,是外戚王氏的遠房宗親,家境頗為貧寒,但也靠著拐外抹角的族中關係謀了個太學。一人名叫岑規,字文元,家中本是南陽大族,不料家道中落,請不起
名師,於是也來這太學做了個“諸生”。
楊熙雖不見丹青,但卻結識了兩個好友,遺憾之中也是頗為欣慰,在丹夫子去太學講課之時,便與這兩位好友在酒樓談天說道,消磨時日。
轉眼十天時間過去,今日又是向丹夫子請教之日。楊熙登門拜訪,便要拿出準備好的問題請教。丹夫子卻道:“延嗣先休忙請教,我今日先對你說件事情。”
楊熙一愣,頓時心中一陣緊張。他心中思慕丹青小姐,所以時時刻刻都覺得自己將要露出行藏,被別人看了出來。此時丹夫子先賣個關子,莫不是已經看出了自己的心事?
隻聽丹夫子道:“若虛將你托付給我,我本來有些為難,但見你如此好學,作為你的業師,我還是深感欣慰的。前幾日我已經將你的名刺鄉貫等等向太學官署報備,今天官署傳來消息,說已經為你造下冊來,明日便可去太學上學了。”
楊熙心中長噓一口氣,知道原是自己會錯了意。但是知道明天就可以真正踏入太學,成為一名學子,心中還是雀躍不已,不禁問道:“去太學上學,卻又什麽規矩?望先生教我。”
丹夫子哈哈一笑,道:“也沒什麽規矩,便是在那至聖先師造像之前,略略恭敬些,見了諸位博士大人,作揖問聲好,與同儕學子之間莫要起爭執即可。成了學子,便已不算白身,便進那官衙大堂,也可站著說話,同時,每月還能在太學內支取食俸一貫,以資用度。”
此時此刻,楊熙才對自己身份的變化有了一些實感,知道自己終是踏上了青雲之途。日後的路怎麽走,不光要看先生業師提攜,更需要自己加倍努力了。
然後又聽丹夫子笑道:“延嗣運氣不錯,明天入太學之時,正好碰上一件盛事。”
楊熙奇道:“是什麽盛事?”
丹夫子道:“明日天子要到太學,祭拜至聖先師,同時又要大開廷講,中山王、定陶王、楚王等藩王也會一同前來,延嗣可謂適逢其會,想必可以大開眼界了。”
天子駕臨,番王畢至?想到現在正是三王奪嫡的形勢,楊熙心中頓時一凜。他因常伴若虛先生身邊,知道許多內幕,但在業師麵前,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詢問。
丹夫子看他麵色猶疑,不禁歎道:“咱們既成師徒,也不必遮遮掩掩。明日在這太學之內,天子必然會在廷講之時,借考教博士、學子之名,來測試這三王的學識見地。我大漢尊儒敬孔,誰要是在這廷講之上,博得天子青睞,必然對日後立嗣之事大大有利。這場牽扯天下之爭,便要在太學裏麵拉開帷幕了!”
楊熙也知道爭嗣之事已經如火如荼,但這種天家秘事,往往都是放在台盤之下,隱秘為之,沒想到天子竟然要采取這種方式,在天下人麵前考教三王,真是令人驚訝。再想起那天在宮內,天子種種出人意表的言行,方知天威赫赫,不是尋常人等所能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