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的產生原因很複雜,人類科學家都沒完全研究明白。根據現有資料和成果來看,從環境角度而言,蝗災主要是由幹旱災引起的。
幹旱年份易發蝗災,中國古人已經總結出了這個規律,所謂“十旱九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幹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
一方麵,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在幹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且地麵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第二,在幹旱年份,河、湖水麵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
另一方麵,幹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而近期「東楊城」附近的氣候,就比較幹旱。
開春後雖然大河兩岸的土地迎來了一場短暫的春雨,讓植物開始萌芽,但是雨量並不大。加之冬天雖然寒冷,卻異常的一點雪花都沒有飄落,整片大地如今處於較為幹旱的狀態,正適合蝗蟲的大量繁殖和迅速生長。
在蝗蟲數量不足時,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
這是由於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它們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
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複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
蝗蟲們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有能力統一行動,進入近鄰的棲息地,並讓越來越多的蝗蟲加入進來,最終成為了巨大的蝗群。
科學家曾把數量逐漸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個圓形的場地裏,記錄下它們的行為,並用計算機軟件追蹤它們的運動。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這些觀察結果證實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蝗蟲若蟲群體的定義,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螞蟻們對蝗災並不陌生,以十年為單位的話,當地總會爆發一兩場蝗災,以蟻後和雄蟻的壽命而言,他們一生中平均會遭遇一兩次蝗災,並且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如果說對於人類而言,蝗災隻是意味著農作物受損,糧食欠收而釀成饑荒的話。螞蟻對蝗災的畏懼有過之而無不及。
遷徙的蝗蟲群會將一個地方的植被全部吃掉,波及範圍之廣,可以覆蓋整個大河兩岸的平地。
當蝗蟲將可以吃的植物都吃完以後,失去食物的其他昆蟲也會被餓死或被迫遷走。但是螞蟻是無法離開蟻巢遠走高飛的,這時候沒有獵物,也沒有植物,螞蟻們失去了食物來源,會大批餓死。
據年長雄蟻迴憶,最淒慘的年份,有高達八成的大頭蟻王國的子民被餓死,活下來的隻能以同伴的屍體為生,直到數個月後新的一批植物長出來,新的節肢動物出現才能減輕災荒。
對螞蟻而言,蝗災的另一恐怖之處在於,蝗蟲可不僅僅是吃素的!
這裏的吃素就是字麵意思!
雖然蝗蟲以植被為食,但是當食物匱乏時,它們也會吃肉,並且極具攻擊性。
曾有觀察者在新疆看到約四十隻蝗蟲在被人類丟棄的雞爪子上啃食殘餘的皮肉。也有觀察者證實被抓捕的數天未喂食的蝗蟲攻擊並吃掉了身旁的蜘蛛。
在這個世界,蝗蟲很少有天敵,成群的蝗蟲更是幾乎無敵的存在。想象一下,如果是數以十萬百萬計的悍不畏死的狼群一旦發起攻擊,就算擁有現代武器的人類軍隊要應對,也得焦頭爛額。而蝗蟲就是這樣數量眾多、悍不畏死又能飛天遁地,螞蟻們卻沒有先進的武器,隻有血肉之軀。
當蝗蟲數量過多,當地的植被無法滿足這些貪婪的蟲子的胃口,而蝗群尚未開始遷徙時,蝗蟲就會狩獵其他節肢動物。
就連同樣以集體力量著稱的螞蟻,也無法抵擋這些蝗群的捕食。蝗群能夠輕易衝散螞蟻們的密集陣型,然後大快朵頤。
就算螞蟻躲在地下,蝗蟲也會掘土發起進攻,沒有什麽能夠阻擋這些一心隻是吃吃吃的怪物。
「東楊城」及周邊地區位於丘陵北部,這一塊地方相對更加幹燥,一直都是蝗災的發源地,每次都被摧殘的很慘。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頭蟻王國沒有致力於向南部丘陵地區發展,而是費心費力的向北擴張,隔著大河和鋪道蟻蠻國廝打不休。
蝗災的慘痛記憶被雄蟻們代代流傳了下來,「中轉站」的年長雄蟻已經察覺到了蝗災到來的跡象,因此迫不及待的向主角匯報。
螞蟻們從來無法阻擋蝗災爆發,年長雄蟻也隻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蝗災過後,整個大頭蟻王國能活下多少螞蟻不好說,而在規模狹小、防禦單薄的「中轉站」裏,年長雄蟻和他的小隊,深陷在蝗災腹地,幾乎是絕無幸存可能的。
但隻要主角沒有下令,這些恪盡職守的螞蟻就絕不會撤離這處險地。
幹旱年份易發蝗災,中國古人已經總結出了這個規律,所謂“十旱九蝗”。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幹旱的環境對蝗蟲的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
一方麵,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在幹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且地麵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
第二,在幹旱年份,河、湖水麵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
另一方麵,幹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而近期「東楊城」附近的氣候,就比較幹旱。
開春後雖然大河兩岸的土地迎來了一場短暫的春雨,讓植物開始萌芽,但是雨量並不大。加之冬天雖然寒冷,卻異常的一點雪花都沒有飄落,整片大地如今處於較為幹旱的狀態,正適合蝗蟲的大量繁殖和迅速生長。
在蝗蟲數量不足時,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
這是由於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它們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
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複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
蝗蟲們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有能力統一行動,進入近鄰的棲息地,並讓越來越多的蝗蟲加入進來,最終成為了巨大的蝗群。
科學家曾把數量逐漸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個圓形的場地裏,記錄下它們的行為,並用計算機軟件追蹤它們的運動。
在中等密度的時候(每平方米25到62頭蝗蟲),蝗蟲會排列成行,並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運動,甚至統一地突然改變方向。在實驗中,當每平方米蝗蟲數量超過74的時候,有序前進的蝗群停止改變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斷前進了8小時。這些觀察結果證實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關於蝗蟲若蟲群體的定義,在這個定義密度上,蝗群容易越過“引爆點”,從而觸發蝗災。
螞蟻們對蝗災並不陌生,以十年為單位的話,當地總會爆發一兩場蝗災,以蟻後和雄蟻的壽命而言,他們一生中平均會遭遇一兩次蝗災,並且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
如果說對於人類而言,蝗災隻是意味著農作物受損,糧食欠收而釀成饑荒的話。螞蟻對蝗災的畏懼有過之而無不及。
遷徙的蝗蟲群會將一個地方的植被全部吃掉,波及範圍之廣,可以覆蓋整個大河兩岸的平地。
當蝗蟲將可以吃的植物都吃完以後,失去食物的其他昆蟲也會被餓死或被迫遷走。但是螞蟻是無法離開蟻巢遠走高飛的,這時候沒有獵物,也沒有植物,螞蟻們失去了食物來源,會大批餓死。
據年長雄蟻迴憶,最淒慘的年份,有高達八成的大頭蟻王國的子民被餓死,活下來的隻能以同伴的屍體為生,直到數個月後新的一批植物長出來,新的節肢動物出現才能減輕災荒。
對螞蟻而言,蝗災的另一恐怖之處在於,蝗蟲可不僅僅是吃素的!
這裏的吃素就是字麵意思!
雖然蝗蟲以植被為食,但是當食物匱乏時,它們也會吃肉,並且極具攻擊性。
曾有觀察者在新疆看到約四十隻蝗蟲在被人類丟棄的雞爪子上啃食殘餘的皮肉。也有觀察者證實被抓捕的數天未喂食的蝗蟲攻擊並吃掉了身旁的蜘蛛。
在這個世界,蝗蟲很少有天敵,成群的蝗蟲更是幾乎無敵的存在。想象一下,如果是數以十萬百萬計的悍不畏死的狼群一旦發起攻擊,就算擁有現代武器的人類軍隊要應對,也得焦頭爛額。而蝗蟲就是這樣數量眾多、悍不畏死又能飛天遁地,螞蟻們卻沒有先進的武器,隻有血肉之軀。
當蝗蟲數量過多,當地的植被無法滿足這些貪婪的蟲子的胃口,而蝗群尚未開始遷徙時,蝗蟲就會狩獵其他節肢動物。
就連同樣以集體力量著稱的螞蟻,也無法抵擋這些蝗群的捕食。蝗群能夠輕易衝散螞蟻們的密集陣型,然後大快朵頤。
就算螞蟻躲在地下,蝗蟲也會掘土發起進攻,沒有什麽能夠阻擋這些一心隻是吃吃吃的怪物。
「東楊城」及周邊地區位於丘陵北部,這一塊地方相對更加幹燥,一直都是蝗災的發源地,每次都被摧殘的很慘。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頭蟻王國沒有致力於向南部丘陵地區發展,而是費心費力的向北擴張,隔著大河和鋪道蟻蠻國廝打不休。
蝗災的慘痛記憶被雄蟻們代代流傳了下來,「中轉站」的年長雄蟻已經察覺到了蝗災到來的跡象,因此迫不及待的向主角匯報。
螞蟻們從來無法阻擋蝗災爆發,年長雄蟻也隻是盡了自己的職責。
蝗災過後,整個大頭蟻王國能活下多少螞蟻不好說,而在規模狹小、防禦單薄的「中轉站」裏,年長雄蟻和他的小隊,深陷在蝗災腹地,幾乎是絕無幸存可能的。
但隻要主角沒有下令,這些恪盡職守的螞蟻就絕不會撤離這處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