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推薦:、 、 、 、 、 、 、
雖然知道要變天了,但是崔呈秀絕對沒有想到一早醒來等到的會是兩個重磅消息。剛要邁出大門的時候,下人告訴他昨夜醉紅樓的大火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城,那些他希望可以開不了口的人,這次用一種他絕對不願意的方式徹底的閉口了,但是他卻無從得知看似無意的大火背後,到底藏著怎麽樣的可怕陷阱。
還沒有把這個事情弄明白,想著一定要和魏忠賢好好商量一下此事,今日入朝的時候就出了更大的事情。最明顯的莫過於那些把守在重要位置上的錦衣衛都換成了他根本就不認識的陌生麵孔。
今天是禦門聽政的日子。不想是有人想的大臣們都是在皇極殿*裏頭開朝會。一般來說,明朝後期到了天啟帝的時候,天熱的日子避暑到了西苑,皇上在那裏聽政。而秋冬初春的時候,則是在皇極門聽政。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可是今日的禦門聽政顯得格外的不同,崔呈秀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這兵部尚書*站的算是前麵,總覺得有些別扭,又一時察覺不到哪裏有問題,直到朝會開始的時候,才猛地發現不對啊!九千歲呢?怎麽沒有看到魏忠賢的影子?!
有這個疑問的人不隻是崔呈秀一個,大家都在心中發問,九千歲這個大活人去哪裏了?他們隱晦地看向類似崔呈秀這樣的閹黨五虎,可是那些人也什麽都不知道。難道是病了?
朱由校完全無視了下麵的大臣的暗流湧動,“卓湯念吧——”
大臣們還沒有弄明白皇上要說什麽,他們也都知道了皇上的腿疾十分嚴重,又是不能勞心勞力的情況,難道昨個剛剛讓信王祭天,今天真的就要退位了。
在今日的皇極門之外,群臣之中很大一部分的官員都在心中哀歎:別啊!皇上您走了,我們可怎麽辦,以後的好日子還能不能繼續下去了。
可是卓湯先念起的不是讓那些大臣想要開始‘死諫’的退位詔書。就看到卓湯一臉肅穆地打開了詔書,念了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衝齡統承鴻業,不能宣流風化,至令百姓饑荒,更相啖食。永懷悼歎,若附淵水。咎在朕助不逮。……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大臣們聽著這段話從卓湯的口中不斷念出,都已經清一色地跪到在地上了,像是崔呈秀這樣的,已經整個人抖得都要發顫了。這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大明建朝以來難得一聞的罪己詔!
朱由檢在下麵聽地也是萬般的感歎,說起罪己詔這樣的東西,原來曆史上麵清代使用的比例最高,但是他記得最清楚是原來崇禎死前的那紙詔書,“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這段話成為了大明最後的遺言。
而今日天啟帝下的罪己詔之所以讓群臣震動,是因為這東西太久沒有出現了,雖然正德皇帝也下過,但是那個輕描淡寫的態度讓人以為是在寫著玩,還有一位就是萬曆皇帝,但是那是張居正代為擬詔的。
可是今天皇上的罪己詔根本就是出自朱由校的親筆。
其中例數了從他登基之後,所犯下的種種過錯,偏聽偏信,好逸惡勞,不顧民生,已導致今日的危局形成。
這根本不是最常見的在天災造成災難時下的詔書。而是很少會用到的,隻有在江山風雨漂泊的亂世中,君臣錯位、政權危難之時,才會下的詔書。這樣的罪己詔一出,意味著國家不是有了大禍,就是有了大奸,才會導致皇權蒙蔽。
此詔一出,大臣們如何能不惶恐,皇上錯了,錯在偏聽偏信,如要選一個最大的罪人非魏忠賢莫屬,而大臣們更是難逃其咎。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詔書,大臣們從朱由校的行文中聽出了他的心意已決,不要妄想阻止他退位,他也不需要與你們這些大臣商議。你們都是誤國之人,朕錯了,你們又能夠好到哪裏去。所以就是內閣裏頭的人也都不幹淨,別跟朕廢話了。從今之後凡事遇到傷害百姓、糜費天下的人,就全都滾吧。
然而朕罪孽深重,愧對先祖,已經不良於行,更是不能操勞當此天下重擔。萬幸的是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此後將代替朕接下大明的重擔,當寬恤民生,嚴修邊備,以而行中興大明之舉。內外文武諸臣,協心輔佐,恪守典則,保皇固本。當然了你們要是有違這個理念的,也可以滾了!
是的,朱由校在罪己詔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封退位詔書。這兩道旨意加在一起把大家給砸悶了,誰都不去問魏公公人到哪裏去了,不是傻子都知道他出大事了,皇上就差指著鼻子罵他誤了天下。
“諸位臣工不比再勸,朕以已決。即日起,朕退於信王!”朱由校說完了今天最後要說的那句話,然後就是輕笑了一聲,終於到了這一步。當滿朝響起了皇上三思的挽留聲,朱由校已經走下了龍椅寶座,他抬頭看清了朗朗乾坤。多少年了,在這紫禁城之中,就沒有如此陽光燦爛的好日子。終於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如釋重負的感覺真好。
今天開始,他會帶著寶珠去過閑王的生活,沒有深宮血腥,沒有陰謀詭計,也沒有勾心鬥角。每天做著他喜歡的木工,與寶珠兩個人重新開始做一對平凡的夫妻。可惜,他們不會再有孩子。不過他也不貪心,能這樣全身而退,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
也許,他也是自私的人,才會把所有的責任與重負都交給了弟弟。從此以後的大明的興亡都在朱由檢的身上了,若是成了則是問鼎天下,若是敗了則是遺恨萬年。而魏忠賢一事,與其身邊的那些禍害也就交給朱由檢吧。用著他們的血來鋪平這一條險阻之途的開端。對了,魏忠賢的命他會留著,讓一個人痛苦不是死亡,而是生不如死。
***
在朱由檢頒布了詔書之後,京城之中猛然就多了許多的錦衣衛,這些錦衣衛麵孔大臣們都不熟悉。可是與那些曾經已經要置於東廠之下的錦衣衛不同,在魏公公被圈了之後,東廠的威信猛地就降了下來,有一些人已經莫名其妙的不見了。
而這些錦衣衛們的身上多了一種他們不曾見過的肅殺之氣,好像與惡鬼做了交易一般,帶著地獄的味道。
幾乎是一夜之間,大臣們都明白了,大半個月前皇上新任命的雨化田,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有些善於聯想的人,已經追憶起了西廠的事情,那個權傾朝野,將東廠壓榨的喘不過起來的汪直。沒有想到在百年之後,有了一個與他大為相似的人物又出現了。可是這次不再是太監掌權的西廠,而是變成了外臣的錦衣衛。難道太.祖時期的錦衣衛又迴來了?!
要說朝局與當年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天啟帝退位,新帝尚未正式登基之前,這樣的氣氛隻能說明一個情況,皇上對他們不放心,那些老賬你們心中自己明白,該認錯的就交代了吧。
朱由檢在乾清宮中,他也是被朱由校不和常理的雷厲風行給弄傻了,“皇兄,你幹嘛要急著搬走啊!弟弟沒有想要……”
朱由校今日揮退了所有的人,隻留下了朱由檢,還有一個雨化田守在了乾清宮外。“不要說你不願意做這個皇上,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我還是能看出來的。”
朱由校深深看向了朱由檢,這個五弟,他是真的寵愛,幼年的時候他們也曾經戲言過,哪一天會有堯舜禪位之事,而當日的戲言已經成真。不過,朱由檢已經變了,不再是從前的五弟了。
雖然,他依舊是真心關愛著自己這個兄長,雖然他也沒有不臣之心,但是變了就是變了。說不出來具體的,但是朱由檢的身上偶然會有一種過於冷靜的理智,就像是俯視著茫茫蒼生,已經看穿前後五百年。
自己確實不聰明,但是不聰明的人往往有一顆敏感的心,能感覺到隱藏在迷霧下的真相。區別在於,想要知道,還是不願意知道。
就像是由檢,他確實不願意做這個皇帝,這個皇位就是束縛住了他的自由,但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繼續坐著這個皇位,因為這束縛住了大明的未來。
皇家中人本來就不應該隨心所欲,自己錯就錯在過於任性。本來就無心皇位,而在這個時候,卻難遇到了一個心中有天下的弟弟,那麽何不成全了他。“由檢,你願意不願意,或者說信王願不願意,事到如今已經不重要了,隻是為兄有一句話要對你說。你做了皇帝之後,不能像我一樣,再去放任感情地相信一個人,這會是誤國的開始。但是,為兄也希望,你能敢去相信一個人,也能被一個人相信,這才會讓你不隻是皇帝,還是朱由檢這個人!”
雖然知道要變天了,但是崔呈秀絕對沒有想到一早醒來等到的會是兩個重磅消息。剛要邁出大門的時候,下人告訴他昨夜醉紅樓的大火已經傳遍了整個京城,那些他希望可以開不了口的人,這次用一種他絕對不願意的方式徹底的閉口了,但是他卻無從得知看似無意的大火背後,到底藏著怎麽樣的可怕陷阱。
還沒有把這個事情弄明白,想著一定要和魏忠賢好好商量一下此事,今日入朝的時候就出了更大的事情。最明顯的莫過於那些把守在重要位置上的錦衣衛都換成了他根本就不認識的陌生麵孔。
今天是禦門聽政的日子。不想是有人想的大臣們都是在皇極殿*裏頭開朝會。一般來說,明朝後期到了天啟帝的時候,天熱的日子避暑到了西苑,皇上在那裏聽政。而秋冬初春的時候,則是在皇極門聽政。
<a id="wzsy" href="https://www.yyxs.la">yyxs.la</a>
可是今日的禦門聽政顯得格外的不同,崔呈秀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他這兵部尚書*站的算是前麵,總覺得有些別扭,又一時察覺不到哪裏有問題,直到朝會開始的時候,才猛地發現不對啊!九千歲呢?怎麽沒有看到魏忠賢的影子?!
有這個疑問的人不隻是崔呈秀一個,大家都在心中發問,九千歲這個大活人去哪裏了?他們隱晦地看向類似崔呈秀這樣的閹黨五虎,可是那些人也什麽都不知道。難道是病了?
朱由校完全無視了下麵的大臣的暗流湧動,“卓湯念吧——”
大臣們還沒有弄明白皇上要說什麽,他們也都知道了皇上的腿疾十分嚴重,又是不能勞心勞力的情況,難道昨個剛剛讓信王祭天,今天真的就要退位了。
在今日的皇極門之外,群臣之中很大一部分的官員都在心中哀歎:別啊!皇上您走了,我們可怎麽辦,以後的好日子還能不能繼續下去了。
可是卓湯先念起的不是讓那些大臣想要開始‘死諫’的退位詔書。就看到卓湯一臉肅穆地打開了詔書,念了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以衝齡統承鴻業,不能宣流風化,至令百姓饑荒,更相啖食。永懷悼歎,若附淵水。咎在朕助不逮。……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大臣們聽著這段話從卓湯的口中不斷念出,都已經清一色地跪到在地上了,像是崔呈秀這樣的,已經整個人抖得都要發顫了。這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大明建朝以來難得一聞的罪己詔!
朱由檢在下麵聽地也是萬般的感歎,說起罪己詔這樣的東西,原來曆史上麵清代使用的比例最高,但是他記得最清楚是原來崇禎死前的那紙詔書,“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麵,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這段話成為了大明最後的遺言。
而今日天啟帝下的罪己詔之所以讓群臣震動,是因為這東西太久沒有出現了,雖然正德皇帝也下過,但是那個輕描淡寫的態度讓人以為是在寫著玩,還有一位就是萬曆皇帝,但是那是張居正代為擬詔的。
可是今天皇上的罪己詔根本就是出自朱由校的親筆。
其中例數了從他登基之後,所犯下的種種過錯,偏聽偏信,好逸惡勞,不顧民生,已導致今日的危局形成。
這根本不是最常見的在天災造成災難時下的詔書。而是很少會用到的,隻有在江山風雨漂泊的亂世中,君臣錯位、政權危難之時,才會下的詔書。這樣的罪己詔一出,意味著國家不是有了大禍,就是有了大奸,才會導致皇權蒙蔽。
此詔一出,大臣們如何能不惶恐,皇上錯了,錯在偏聽偏信,如要選一個最大的罪人非魏忠賢莫屬,而大臣們更是難逃其咎。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詔書,大臣們從朱由校的行文中聽出了他的心意已決,不要妄想阻止他退位,他也不需要與你們這些大臣商議。你們都是誤國之人,朕錯了,你們又能夠好到哪裏去。所以就是內閣裏頭的人也都不幹淨,別跟朕廢話了。從今之後凡事遇到傷害百姓、糜費天下的人,就全都滾吧。
然而朕罪孽深重,愧對先祖,已經不良於行,更是不能操勞當此天下重擔。萬幸的是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此後將代替朕接下大明的重擔,當寬恤民生,嚴修邊備,以而行中興大明之舉。內外文武諸臣,協心輔佐,恪守典則,保皇固本。當然了你們要是有違這個理念的,也可以滾了!
是的,朱由校在罪己詔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封退位詔書。這兩道旨意加在一起把大家給砸悶了,誰都不去問魏公公人到哪裏去了,不是傻子都知道他出大事了,皇上就差指著鼻子罵他誤了天下。
“諸位臣工不比再勸,朕以已決。即日起,朕退於信王!”朱由校說完了今天最後要說的那句話,然後就是輕笑了一聲,終於到了這一步。當滿朝響起了皇上三思的挽留聲,朱由校已經走下了龍椅寶座,他抬頭看清了朗朗乾坤。多少年了,在這紫禁城之中,就沒有如此陽光燦爛的好日子。終於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如釋重負的感覺真好。
今天開始,他會帶著寶珠去過閑王的生活,沒有深宮血腥,沒有陰謀詭計,也沒有勾心鬥角。每天做著他喜歡的木工,與寶珠兩個人重新開始做一對平凡的夫妻。可惜,他們不會再有孩子。不過他也不貪心,能這樣全身而退,已經是不幸中的大幸。
也許,他也是自私的人,才會把所有的責任與重負都交給了弟弟。從此以後的大明的興亡都在朱由檢的身上了,若是成了則是問鼎天下,若是敗了則是遺恨萬年。而魏忠賢一事,與其身邊的那些禍害也就交給朱由檢吧。用著他們的血來鋪平這一條險阻之途的開端。對了,魏忠賢的命他會留著,讓一個人痛苦不是死亡,而是生不如死。
***
在朱由檢頒布了詔書之後,京城之中猛然就多了許多的錦衣衛,這些錦衣衛麵孔大臣們都不熟悉。可是與那些曾經已經要置於東廠之下的錦衣衛不同,在魏公公被圈了之後,東廠的威信猛地就降了下來,有一些人已經莫名其妙的不見了。
而這些錦衣衛們的身上多了一種他們不曾見過的肅殺之氣,好像與惡鬼做了交易一般,帶著地獄的味道。
幾乎是一夜之間,大臣們都明白了,大半個月前皇上新任命的雨化田,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有些善於聯想的人,已經追憶起了西廠的事情,那個權傾朝野,將東廠壓榨的喘不過起來的汪直。沒有想到在百年之後,有了一個與他大為相似的人物又出現了。可是這次不再是太監掌權的西廠,而是變成了外臣的錦衣衛。難道太.祖時期的錦衣衛又迴來了?!
要說朝局與當年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天啟帝退位,新帝尚未正式登基之前,這樣的氣氛隻能說明一個情況,皇上對他們不放心,那些老賬你們心中自己明白,該認錯的就交代了吧。
朱由檢在乾清宮中,他也是被朱由校不和常理的雷厲風行給弄傻了,“皇兄,你幹嘛要急著搬走啊!弟弟沒有想要……”
朱由校今日揮退了所有的人,隻留下了朱由檢,還有一個雨化田守在了乾清宮外。“不要說你不願意做這個皇上,你願意還是不願意,我還是能看出來的。”
朱由校深深看向了朱由檢,這個五弟,他是真的寵愛,幼年的時候他們也曾經戲言過,哪一天會有堯舜禪位之事,而當日的戲言已經成真。不過,朱由檢已經變了,不再是從前的五弟了。
雖然,他依舊是真心關愛著自己這個兄長,雖然他也沒有不臣之心,但是變了就是變了。說不出來具體的,但是朱由檢的身上偶然會有一種過於冷靜的理智,就像是俯視著茫茫蒼生,已經看穿前後五百年。
自己確實不聰明,但是不聰明的人往往有一顆敏感的心,能感覺到隱藏在迷霧下的真相。區別在於,想要知道,還是不願意知道。
就像是由檢,他確實不願意做這個皇帝,這個皇位就是束縛住了他的自由,但是他也不願意自己繼續坐著這個皇位,因為這束縛住了大明的未來。
皇家中人本來就不應該隨心所欲,自己錯就錯在過於任性。本來就無心皇位,而在這個時候,卻難遇到了一個心中有天下的弟弟,那麽何不成全了他。“由檢,你願意不願意,或者說信王願不願意,事到如今已經不重要了,隻是為兄有一句話要對你說。你做了皇帝之後,不能像我一樣,再去放任感情地相信一個人,這會是誤國的開始。但是,為兄也希望,你能敢去相信一個人,也能被一個人相信,這才會讓你不隻是皇帝,還是朱由檢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