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林之的博客
人類學家認為地球最早的人類出現在距今200萬至300萬年前,而之前身為古猿。
據社會發展史觀點,人與古猿區要區別在於---製造勞動工具。
考古學家既從研究最初的勞動工具-----石器入手,將人類產生後使用石器的曆程劃分為: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磨製石器,粗糙而簡單。
新石器時代人類使用打製石器,精細而較豐富。
中國境內現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達300餘處,石器文化以石片為主,南北方區域又有不同特色。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早期稱之為----猿人,留有古猿不少特征。中國猿人遺存主要有:
a元謀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僅發現一男性兩顆門齒。稱之為----“元謀直立人”。
b藍田人----發現於陝西藍田縣發現,距今約80到60萬年,
c北京人----於二十世紀20年代發現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比較全的骨骼化石,發現石器達十萬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有六米的灰燼層,說明會用及保存火。
舊石器中期稱之為----早期智人或古人,和現代人有一定的差距。國內發現遺存主要有:
a馬壩人----廣東曲江縣馬壩鎮
b長陽人----湖北長陽縣
c丁村人----山西襄汾縣丁村
d許家窯人----山西陽高縣許家窯,其石器比舊石器早期複雜精巧,有刮削器,石球,雕刻器等,發掘數以噸計的不完整獸類骨骼,證明狩獵業發達。這些遺存距今在20到10萬年間。
舊石器晚期稱之為----晚期智人或新人,與現代人大致相同。受地域影響而分化為各色人種。國內發現新新人遺存主要有:
a河套人----內蒙古烏審旗
b峙峪人----山西朔縣峙峪村
c柳江人----廣西柳江縣
d山頂洞人----北京房山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新人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1。8萬年,有黃種人特征,石器精細,對稱,刃部鋒利,且有裝飾片如鑽孔石珠,說明有審美觀念。石箭鏃說明使用弓箭,磨製石針說明掌握縫紉技術,燧石說明人工取火。
舊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組織特征為以血緣為群體,內部群婚,亂婚,母子關係明確,父子關係尚不純在。進而發展為----原始公社或稱之為血緣家族公社,此時隻允許同輩相婚配,稱之“班輩婚”。進而又發展到----氏族公社,排除族內婚配,有班輩婚過渡到族外婚。四族公社的繁榮期在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遺跡已發現一萬餘處。
其早期遺跡代表為:
a湖南道縣玉蟾岩遺跡
b江西萬縣仙人洞遺跡
c河北徐水南莊頭遺跡
距今在1萬年左右
稍後有距今8000至7000年的磁山文化(發現於湖北武安縣磁山)和裴李崗文化(發現於河南新鄭市裴李崗),特點為有農作物遺跡及農業生產工具。表明其生活方式已從狩獵采集過渡到早期農業。
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受各地地理環境,氣候差異影響呈現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麵貌,可劃分為幾大考古學文化區係。
大致而言:
a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
b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
c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
d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
e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
f以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
其中中原,北方,東方新石器中晚期文化積累年代久遠,內涵豐富,分布密集,其構成了華夏文明前身的主幹部分。其中代表為中期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
仰韶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其後中原地區類似遺跡皆以此命名。其年代距今7000至5000年間,其農業(種栗),畜牧業(養豬狗),製陶業(彩繪的彩陶)均有相當發展。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仰韶文化村落,其建築有明確的布局結構。
紅山文化於1935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發現而得名。同類型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
距今約5000年左右。出土有精致的玉禮器,發現祭壇和女神廟及大型祭祀建築遺址。表明社會分化較早,中原文化可能受其影響。
龍山文化於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同類型文化遺址存在於黃河中下遊。發現有新型農具,夾畜新增牛羊雞。陶器為黑陶“蛋殼陶”,玉器,建築技術也有所發展。
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也各有特點,如:
黃河上遊的齊家文化(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出現銅器。
長江上遊的良渚文化(首先發現於浙江餘杭縣良渚)發現祭壇,以琮為中心的玉質禮器。而北方草原新石器文化則以大製壓製的石器為特色。
中原,北方,東方的石器文化是華夏文明發展為中華文明的主幹,但中華文明是多點起源的而非單一的文明。
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氏族公社: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組織形態為氏族公社,其基本特征為外婚製,初期是族外群婚,關係不固定,子女與父親關係不明確,隨母親生活,按母係世襲,氏族以最年長婦女為首領導生產分配,財產歸氏族所有,實行共產製經濟。這樣的社會形態稱之為母係氏族社會。仰韶文化時期即為母係氏族公社時期,其墓葬為男女分別集體安葬反映族外婚及貧富分化不明顯。
生產及分工的發展促使男人在生產中地位增大,剩餘產品的增加促使男人要求確認自己的子女以繼承自己的財產。此背景下,族外群婚發展為確定主要配偶的對偶婚,並向一夫一妻製過渡。母係氏族社會演變為父係氏族社會,此社會形態下,家庭以父係計算世係,妻子到男方居住財產父子相傳。在龍山和齊家文化的墓葬中,男子地位提高以在藏式上得到反映,單人葬盛行,陪葬物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差別。
氏族公社發展為----部落,部落為共同利益----結為部落聯盟
在部落聯盟中,聯盟議事會為最高權力機關,並選出軍事首長,私有製的產生和發展促使上層的聯盟首長有推選演變為世襲,在基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相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過渡。中國先民已經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此時期的曆
史性變化除民族誌可旁證外,古史傳說亦存在豐富的資料。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林之的博客
人類學家認為地球最早的人類出現在距今200萬至300萬年前,而之前身為古猿。
據社會發展史觀點,人與古猿區要區別在於---製造勞動工具。
考古學家既從研究最初的勞動工具-----石器入手,將人類產生後使用石器的曆程劃分為: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磨製石器,粗糙而簡單。
新石器時代人類使用打製石器,精細而較豐富。
中國境內現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達300餘處,石器文化以石片為主,南北方區域又有不同特色。
舊石器時代:
舊石器早期稱之為----猿人,留有古猿不少特征。中國猿人遺存主要有:
a元謀人----1965年在雲南元謀縣發現,距今約170萬年,僅發現一男性兩顆門齒。稱之為----“元謀直立人”。
b藍田人----發現於陝西藍田縣發現,距今約80到60萬年,
c北京人----於二十世紀20年代發現於北京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比較全的骨骼化石,發現石器達十萬件,包括砍斫器,刮削器,尖狀器,有六米的灰燼層,說明會用及保存火。
舊石器中期稱之為----早期智人或古人,和現代人有一定的差距。國內發現遺存主要有:
a馬壩人----廣東曲江縣馬壩鎮
b長陽人----湖北長陽縣
c丁村人----山西襄汾縣丁村
d許家窯人----山西陽高縣許家窯,其石器比舊石器早期複雜精巧,有刮削器,石球,雕刻器等,發掘數以噸計的不完整獸類骨骼,證明狩獵業發達。這些遺存距今在20到10萬年間。
舊石器晚期稱之為----晚期智人或新人,與現代人大致相同。受地域影響而分化為各色人種。國內發現新新人遺存主要有:
a河套人----內蒙古烏審旗
b峙峪人----山西朔縣峙峪村
c柳江人----廣西柳江縣
d山頂洞人----北京房山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新人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1。8萬年,有黃種人特征,石器精細,對稱,刃部鋒利,且有裝飾片如鑽孔石珠,說明有審美觀念。石箭鏃說明使用弓箭,磨製石針說明掌握縫紉技術,燧石說明人工取火。
舊石器時代人類社會組織特征為以血緣為群體,內部群婚,亂婚,母子關係明確,父子關係尚不純在。進而發展為----原始公社或稱之為血緣家族公社,此時隻允許同輩相婚配,稱之“班輩婚”。進而又發展到----氏族公社,排除族內婚配,有班輩婚過渡到族外婚。四族公社的繁榮期在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遺跡已發現一萬餘處。
其早期遺跡代表為:
a湖南道縣玉蟾岩遺跡
b江西萬縣仙人洞遺跡
c河北徐水南莊頭遺跡
距今在1萬年左右
稍後有距今8000至7000年的磁山文化(發現於湖北武安縣磁山)和裴李崗文化(發現於河南新鄭市裴李崗),特點為有農作物遺跡及農業生產工具。表明其生活方式已從狩獵采集過渡到早期農業。
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受各地地理環境,氣候差異影響呈現不同的考古學文化麵貌,可劃分為幾大考古學文化區係。
大致而言:
a以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
b以山東為中心的東方
c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的中原
d以環太湖為中心的東南部
e以環洞庭湖與四川盆地為中心的西南部
f以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中軸的南方
其中中原,北方,東方新石器中晚期文化積累年代久遠,內涵豐富,分布密集,其構成了華夏文明前身的主幹部分。其中代表為中期的仰韶文化,紅山文化,晚期的龍山文化。
仰韶文化於1921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現,其後中原地區類似遺跡皆以此命名。其年代距今7000至5000年間,其農業(種栗),畜牧業(養豬狗),製陶業(彩繪的彩陶)均有相當發展。西安東郊的半坡遺址是保存最為完整的仰韶文化村落,其建築有明確的布局結構。
紅山文化於1935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發現而得名。同類型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東南部,遼寧西部,河北北部。
距今約5000年左右。出土有精致的玉禮器,發現祭壇和女神廟及大型祭祀建築遺址。表明社會分化較早,中原文化可能受其影響。
龍山文化於1928年在山東章丘縣龍山鎮發現。距今約5000年至4000年,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同類型文化遺址存在於黃河中下遊。發現有新型農具,夾畜新增牛羊雞。陶器為黑陶“蛋殼陶”,玉器,建築技術也有所發展。
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也各有特點,如:
黃河上遊的齊家文化(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出現銅器。
長江上遊的良渚文化(首先發現於浙江餘杭縣良渚)發現祭壇,以琮為中心的玉質禮器。而北方草原新石器文化則以大製壓製的石器為特色。
中原,北方,東方的石器文化是華夏文明發展為中華文明的主幹,但中華文明是多點起源的而非單一的文明。
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氏族公社:
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組織形態為氏族公社,其基本特征為外婚製,初期是族外群婚,關係不固定,子女與父親關係不明確,隨母親生活,按母係世襲,氏族以最年長婦女為首領導生產分配,財產歸氏族所有,實行共產製經濟。這樣的社會形態稱之為母係氏族社會。仰韶文化時期即為母係氏族公社時期,其墓葬為男女分別集體安葬反映族外婚及貧富分化不明顯。
生產及分工的發展促使男人在生產中地位增大,剩餘產品的增加促使男人要求確認自己的子女以繼承自己的財產。此背景下,族外群婚發展為確定主要配偶的對偶婚,並向一夫一妻製過渡。母係氏族社會演變為父係氏族社會,此社會形態下,家庭以父係計算世係,妻子到男方居住財產父子相傳。在龍山和齊家文化的墓葬中,男子地位提高以在藏式上得到反映,單人葬盛行,陪葬物數量和質量都有明顯差別。
氏族公社發展為----部落,部落為共同利益----結為部落聯盟
在部落聯盟中,聯盟議事會為最高權力機關,並選出軍事首長,私有製的產生和發展促使上層的聯盟首長有推選演變為世襲,在基層以血緣為紐帶的氏族公社相以地緣為紐帶的農村公社過渡。中國先民已經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此時期的曆
史性變化除民族誌可旁證外,古史傳說亦存在豐富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