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指的是誰


    提起三皇五帝,炎黃子孫大多都肅然起敬。相信了是它們開天辟地造就了人類,當然會從心底感謝它們的大恩大德。可是,三皇究竟是哪三位?五帝又都是誰?迴答這個問題可不是簡單的事。


    《史記·始皇本紀》載有李斯奏議稱:“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這泰皇之所以最貴,是因為它所指係人皇。這個天,地,人三皇是個籠統的概念,給它具體化後,則出現了幾種意見。


    一種意見稱三皇帝為伏羲,女媧,神農;另一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燧人;第三種意見稱三皇為伏羲,神農,祝融;還有一種意見認為三皇是伏羲,神農,共工。


    這幾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大家所公認,其餘幾位則看法不一。女媧因其補天,拯救了人類,其功不可沒;燧人鑽木取火,讓人飽嚐熟食美味,可謂恩重泰山;祝融“絕地通天“,能分人神之界,其功蓋千秋;而共工一怒之下,撞斷天柱,使天地日月驟變,實在是神通廣大。此四位都算得上造世的英雄,其功夫難分高下,誰能占據三皇之一的位置,很難定論。


    再說五帝,也有不同看法。其一稱五帝為炎帝,黃帝,顓頊,太$,少$;其二稱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其中的炎,黃二帝已被大家公認,其餘幾位有待考證。顓頊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帝嚳是黃帝和長子玄囂的孫子,而帝堯則是黃帝孫子的孫子。他們都是黃帝派生出來的,似乎應該隻占據五帝之一。舜是因堯禪讓繼位,與黃帝無血親,應占一席之地。


    這樣的名額分配是否合適呢?這可是個各抒已見的問題。


    三皇的說法,中國最權威的辭書《辭源》有六種說法:


    1、伏羲、神農、黃帝。(《世本》、《尚書*序》、《帝王世紀》)


    2、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記》)


    3、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號》)


    4、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皇霸》、《史記*三皇記》)


    5、天皇、地皇、人皇。(《藝文類聚》)


    6、伏羲、女媧、燧人。(《白虎通*號》)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也有五說。


    燧人、伏羲、神農


    伏羲、女媧、神農


    伏羲、祝融、神農


    伏羲、神農、共工


    伏羲、神農、黃帝


    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麵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編輯]


    五帝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宓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太昊(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黃帝、少昊、顓頊、嚳、堯


    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流行,意指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的天神,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


    另一種解釋為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位聖王,以第一與第四種說法較為常見。


    [編輯]


    曆史


    現在對於這一時期曆史的認識存在很多爭議,但是這一時期中國處於原始社會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由於對這一曆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基於史料,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


    最早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這個部落大約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附近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薑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收複了周邊各個部落。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中國古書上,把伏羲、女媧、神農稱為“三皇”,把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稱為“五帝”,其實“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關於“三皇五帝”的記載,雖然是一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卻能反映原始社會氏族和部落的曆史。


    傳說伏羲、女媧、神農是遠古時代的大聖人,各有一些了不起的功績。


    伏羲,又稱庖羲。據說他是個大發明家,“始作八封”,“作結繩而為網罟”。這是兩件大的發明創造。當然,社會出現這樣的新事物,是由於人們集體勞動的結果,而不會是某個“聖人”的恩賜。但這個傳說告訴我們,那個伏羲氏族開始使用一種記事符號,又懂得製網捕魚了。


    女媧的主要業績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據說,在這以前,天塌地陷,災害不息,經過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就序了。她也就成了傳說中整理天地的神。這個故事反映了遠古人類與自然界的艱苦鬥爭。


    神農是傳說個主掌稼穡的土神。大概是指原始社會農業開始發展的氏族名稱。據記載,當初人們吃生肉,喝獸血,穿獸皮。(..tw好看的小說)神農認為人們這樣生活下去,是難以維持的。於是,他“嚐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實際上農業生產知識是上古人類實踐經驗的積累。神農並無其人。後來人們推測,神農氏的事跡,大致反映相當子母係氏族製繁榮時期的社會情況。


    傳說中的五位上古帝王,文書記載很不一致。他們活動的時代可能已經進入父係氏族製,或原始社會末期。


    太皞,也稱為太昊,姓風。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炎帝,姓薑。相傳他牛頭人身,可能是以牛為圖鵬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於渭河流域,後來進入黃河中遊,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衝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言,銅頭鐵脖子,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種猛獸為圖腮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幹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場。蚩尤請風伯雨師興風作雨,造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


    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失敗,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被推舉為“天子”。


    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遊牧生活,打敗蚩尤後又與炎帝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鬥,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並很快發展起來。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後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後來,中國人自稱是“黃帝子孫”。


    正是這個原因,後人把許多發明創造都傳作是黃帝的功績,說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他讓妻子嫘祖教人民養蠶。他命令大臣倉頡造文字,大撓造幹支,伶倫製作樂器等等。這些傳說不大可靠,我們隻能理解為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傳說是黃帝的後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這可能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後代。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可能這是八個氏族。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雜拜鬼神的風尚進行了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後來,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於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在東南窪陷,江河隨之東流。這是說共工改造自然,成了勝利的英雄。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形象地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光榮傳統,深刻地說明人類社會的最初文明是經過艱苦鬥爭創造出來的。


    ----------------------------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記得這是小學課本裏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後,當別人總問起三皇王帝究竟是誰時,卻很茫然。


    先說三皇吧。三皇總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見於《史記·始皇本紀》中的李斯奏議,李斯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秦皇最貴。”而《春秋緯·命曆序》則以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奪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羅蘋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後語》力圖調解這個矛盾,認為泰皇即人皇。


    這個矛盾暫時解決,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為突出,僅漢代學者之間就有至少四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認為三皇帝伏羲、女媧和和神農;另一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燧人;第三種意見認為是伏羲、神農和祝融;最後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伏羲、神農和共工。


    在這四種意見中,伏羲、神農為各家所共有,將女媧列入三皇,是因為這位女英雄不僅“補蒼天”、“立四極”,而且“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創造了人類;燧人鑽木取火,使人們能吃到味美的熟食,促進了人類自身的進化,列為三皇,理所當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經》說他“絕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為三皇之一;至於共工,在與顓頊戰鬥中,“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西,故水潦塵埃歸焉”,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列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無定說,自古如此。那麽五帝的情況又怎樣呢?


    五帝說蓋形成於周秦之際,起源於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組合,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一種意見認為五帝即太¥、炎帝、黃帝、少¥和顓頊;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是黃帝、顓頊、帝嚳和堯、舜。江漢的鄭玄還提出“五帝為六人”之說。


    哪種說法最有根據呢?看來必須逐一審查他們的曆史和功績。


    根據《國語·晉語》,黃帝、炎帝同出生於少典,而少典為國名或父名則眾說不一。但習慣上所謂中華民族同為炎、黃子孫、炎、黃列為五帝看來不成問題。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龍魚河圖》說“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信神符,製伏蚩尤……以製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間的戰爭中,黃帝對於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功績還不止於此,《史記正義》說:“黃帝以前,未有衣服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有之有節,令得其利也。”


    至於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8帝,500餘年,顯然認為非信史。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顓頊號高陽氏,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靜淵以有謀,疏能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的範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於蟠木。


    帝嚳高辛氏,黃帝長子玄囂的孫子,其伯父顓頊在位時被立為族子。《帝王紀》說他“年十五而佐顓頊,三十登位”。《五帝本紀》說他“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而且生有一個偉大的兒子帝堯。


    帝堯,名放勳,號陶唐。司馬遷說他“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時”。對於以農業立國的中華民族來說,製定曆法,授民以時,在古代,比什麽都重要。


    說到帝舜,人們不禁想到他對盲父和後母的“篤謹”孝道,這對中國的倫理道德起到正反兩個方麵的影響。他繼堯位,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以身殉職,也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五帝之中,最複雜的是太¥和少昊。太¥亦作太皓,風姓,以龍為官,一說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名摯,號金天氏,以鳥為官、傳說他們均為東夷族。自崔述以來,一般認為晨為太¥之後,近人根據《世本》“少昊,黃帝之子,名契”,認為少昊即契,而契亦傳為帝嚳之子;因此認為太爾¥即帝嚳,二人均為殷人祖先。


    根據上麵的“審查”,他們都有資格列入五帝,然而,由於名額的限製,又不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就使得史學家不知何從了!


    其實,三皇五帝傳說的分歧,是我國多民族發展的產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進步趨勢。早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前,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以及當時被華夏族稱之為蠻、夷、戎、狄等許多兄弟民族。說華夏族為黃、炎之後,這實際上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以黃帝、炎帝為代表的兩個有血緣親屬關係的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成的。所謂帝,隻不過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期軍事首長的稱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上古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mmzyin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mmzyin並收藏上古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