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繚稍加停頓,繼續說道:再來看騎兵!兵法雲:兵貴神速。(..tw無彈窗廣告)方今之時,再未有比騎兵更迅速之師!《孫子兵法》成書之時,騎兵尚且不存(原因是當時還未發明馬鞍和馬鐙),如今騎兵卻已成精銳之旅。軍事武備發展之快,令人目不暇給。
李牧擊桓齕、以騎兵殲滅重裝步兵的現實戰例,就充分說明:屬於騎兵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當前,秦國的騎兵部隊還是配屬給步兵來使用,可以說在秦國,騎兵還不是一個獨立的軍種。它隻是被用來掩護步兵的側翼,遠遠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戰術價值,更談不上發揮出其戰略價值。
騎兵可以長途奔襲、可以駐防、可以用於突擊敵陣,笨拙的重裝步兵在騎兵狙擊下,毫無神算!為什麽?速度差異啊!桓齕之敗,刻骨銘心。
騎兵運用之法,卻沒有那麽簡單,隻有做到馬匹、騎兵、武器三者的和諧統一,騎兵才能發揮出驚人的戰鬥力!
其一、馬匹選擇。戰馬是存在體能差異的,有的奔跑快速卻不能持久,有的速度較慢卻耐力持久,有的所食用草料挑剔,有的就入鄉隨俗、可隨地取食。有的嬌貴易病,有的百病不生。所以,要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作戰環境的不同,來選取適當的軍馬。
適齡的軍馬,最好的持續戰鬥時間也不過3至5年,馬匹比士兵更容易傷亡,必須適時更替。戰馬的繁育、飼養,就需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後勤保障體係來支撐。
戰馬不易高低差異過於懸殊,這是為了任何騎兵都可以快速適應坐騎的需要。
戰馬也必須穿上鎧甲,加以訓練,使其不畏懼刀槍、箭矢、鑼鼓、火焰,否則戰馬也會驚恐不安、臨陣脫逃。好的戰馬,應當能善於躲避攻擊並馬踏敵軍、甚至主動去撕咬敵軍的戰馬,所以戰馬不可以戴馬嚼子。
其二、騎兵的訓練。騎兵不適宜配置重甲,但也要加以有效的防護。金屬麵罩、護頸、胸甲是必須的,肩肘、膝蓋、手腕等部位也需要有適當的防護。不能懸掛馬鈴鐺,那樣會影響馭手的號令,野戰時也容易暴露。
騎兵要進行嚴酷的跳躍訓練,否則戰時極易失手跌落,喪失戰鬥力。
騎兵的射箭技術要精熟、上下馬速度要快、衝鋒時能俯身或左右搖擺於馬背躲避箭矢。馬刀的使用訓練,除了揮砍還要有突刺,一些騎兵可以使用矛戈、長鈹。訓練中使用的稻草人,要根據南方、北方敵人身高的不同有一定針對性,訓練中熟練了的東西,戰時不容易改過來。平時一寸、兩寸的差異,也可能導致騎兵戰鬥力的嚴重下降。戰馬奔馳的速度太快了,士卒們在戰場上往往來不及做出適應性調整,而是平時怎麽訓練就怎麽打!
合理的訓練就能生成戰鬥力!
其三、馬刀。(..tw)馬刀不能太輕、也不宜過重,它應當略長一些,有足夠的韌性。與敵進行馬刀格鬥時,馬刀的護手必須足可保護手臂不受傷害,並能卡住或限製敵人的兵刃,以占得先機。
其四、長矛。由於騎兵的衝擊速度遠勝於步兵,所以騎兵若正麵使用長矛或長鈹,注定會脫手。所以長矛或長鈹隻能用來橫向刺殺,這也會限製身旁的友軍。所以,騎兵最好是先用投槍攻擊敵人,再用馬刀劈刺。
其五、附屬武器。騎兵主要兵器是馬刀和弓弩,但馬刀有時會脫手,所以騎兵必須攜帶有附屬的武器,如第二把馬刀或長劍,或者是短刀、匕首。
其六、衝鋒陣型。最好是三匹戰馬編組成一個錐形戰鬥小組。軍馬充足的,可以使用五匹戰馬,且需要保持一定安全距離,以免誤傷。這樣可以來交替掩護、對敵發起有效攻擊。若前鋒未能一刀斬敵於馬下,第二刀、第三刀會接踵而至,一般敵軍斷無生存的希望!
其七、騎兵打擊重甲部隊。要在不遠不近的距離上纏繞攻擊,不斷攻擊敵軍的裝甲薄弱部位,先疲敵再殺敵。可以使用火攻,焚燒其皮質鎧甲、藤製盾牌。對於敵軍使用金屬甲胄的,騎兵不可貿然發起攻擊,一定要盡量拖住敵軍,先殲滅其外圍輕裝步兵和騎兵,等待我軍重甲部隊到來。從李牧使用野戰機動砲兵擊潰桓齕的例子中,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李信、王翦聞聽季繚將桓齕的失敗,完全歸咎於戰術問題,不禁大喜過望,帶頭鼓掌歡唿!
楊端和、蒙恬、李由所部騎兵較多,聞聽此言後深受啟發,也歡聲雷動。
秦王大唿:諸將共飲!今日聽季繚一言,勝讀三年兵書啊!
王翦提問:季繚,我們步兵有何問題?
季繚:老將軍,步軍的不足在於陣法和武器!秦軍步戰目前主要使用矛(尖端錐形)、戈(前矛後鐮刀型)或長鈹(尖端劍型),主要攻擊力在於刺殺,長戈雖有進步,其威力卻也是發揮在迴收兵器之時。這些兵刃,側向、橫向攻擊力不足。
季繚走上指揮台,從兵器架上取下一件奇特的長兵刃,那是一把長戟。
“這把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力要勝過戈和矛。不但可以橫向、側向砍削、還可以鉤掛住敵軍的兵器。這種帶有枝杈的武器古來就有,但古代工藝不佳、其製作不宜,限製了它的使用。現在,我參考古代圖錄、結合使用實際需要,試製出了這件兵刃。諸位不妨一試!”
蒙恬躍入校場,操起長戟舞動起來,果然是得心應手、較之矛戈威力大增。
王翦、李信一齊向秦王請示:啟奏吾王,請司工盡快置辦、打造一批此類武器,先交付軍隊試用如何?
秦王哈哈大笑:汝等還是要先求助於此兵刃的主人啊!
季繚:秦軍弓弩部隊的差距並不太明顯。但當前無論是弓弩的射程,還是殺傷力,也都被韓國軍隊超越。這是製作工藝和材料方麵的問題,也需要加以改良。
另外,我們不要去迷信關東六國的鐵製兵刃,它還不如我們的青銅!
我軍的青銅兵刃在強度、韌性、耐鏽蝕方麵要遠較鐵製兵器為好,這是因為冶鐵的礦石品位低、雜質多、熔鑄時溫度不好控製,廢品率極高。盡管鐵製兵刃比青銅兵刃稍微鋒利一些,但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我們要讓士卒相信:我們自己手中的武器,隻要稍加改良,就是目前世上最好的武器!
有一本書,有一個人說:秦國開創了鐵器時代,此謬論毫無根據!事實恰恰相反,秦軍征戰六國時期,盡管也出現了鐵質兵器,但絕大部分都是在使用青銅武器,勞動工具也絕大部分是青銅的。直到漢代,才大量出現了鐵器,其原因竟然是:冶煉高等級青銅的秘方失傳了!
季繚:還有軍陣。
秦王阻住:好啦,季繚。今日成了你的獨角戲啦!日後再講吧!---眾卿吃肉喝酒,大快朵頤吧!
全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秦王嬴政縱情歡飲,他十分罕見地當眾喝醉了,被眾將攙扶先下去休息了。
李斯知道:那是秦王心裏美的,季繚成功了!
李牧擊桓齕、以騎兵殲滅重裝步兵的現實戰例,就充分說明:屬於騎兵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當前,秦國的騎兵部隊還是配屬給步兵來使用,可以說在秦國,騎兵還不是一個獨立的軍種。它隻是被用來掩護步兵的側翼,遠遠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戰術價值,更談不上發揮出其戰略價值。
騎兵可以長途奔襲、可以駐防、可以用於突擊敵陣,笨拙的重裝步兵在騎兵狙擊下,毫無神算!為什麽?速度差異啊!桓齕之敗,刻骨銘心。
騎兵運用之法,卻沒有那麽簡單,隻有做到馬匹、騎兵、武器三者的和諧統一,騎兵才能發揮出驚人的戰鬥力!
其一、馬匹選擇。戰馬是存在體能差異的,有的奔跑快速卻不能持久,有的速度較慢卻耐力持久,有的所食用草料挑剔,有的就入鄉隨俗、可隨地取食。有的嬌貴易病,有的百病不生。所以,要根據作戰任務的不同、作戰環境的不同,來選取適當的軍馬。
適齡的軍馬,最好的持續戰鬥時間也不過3至5年,馬匹比士兵更容易傷亡,必須適時更替。戰馬的繁育、飼養,就需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後勤保障體係來支撐。
戰馬不易高低差異過於懸殊,這是為了任何騎兵都可以快速適應坐騎的需要。
戰馬也必須穿上鎧甲,加以訓練,使其不畏懼刀槍、箭矢、鑼鼓、火焰,否則戰馬也會驚恐不安、臨陣脫逃。好的戰馬,應當能善於躲避攻擊並馬踏敵軍、甚至主動去撕咬敵軍的戰馬,所以戰馬不可以戴馬嚼子。
其二、騎兵的訓練。騎兵不適宜配置重甲,但也要加以有效的防護。金屬麵罩、護頸、胸甲是必須的,肩肘、膝蓋、手腕等部位也需要有適當的防護。不能懸掛馬鈴鐺,那樣會影響馭手的號令,野戰時也容易暴露。
騎兵要進行嚴酷的跳躍訓練,否則戰時極易失手跌落,喪失戰鬥力。
騎兵的射箭技術要精熟、上下馬速度要快、衝鋒時能俯身或左右搖擺於馬背躲避箭矢。馬刀的使用訓練,除了揮砍還要有突刺,一些騎兵可以使用矛戈、長鈹。訓練中使用的稻草人,要根據南方、北方敵人身高的不同有一定針對性,訓練中熟練了的東西,戰時不容易改過來。平時一寸、兩寸的差異,也可能導致騎兵戰鬥力的嚴重下降。戰馬奔馳的速度太快了,士卒們在戰場上往往來不及做出適應性調整,而是平時怎麽訓練就怎麽打!
合理的訓練就能生成戰鬥力!
其三、馬刀。(..tw)馬刀不能太輕、也不宜過重,它應當略長一些,有足夠的韌性。與敵進行馬刀格鬥時,馬刀的護手必須足可保護手臂不受傷害,並能卡住或限製敵人的兵刃,以占得先機。
其四、長矛。由於騎兵的衝擊速度遠勝於步兵,所以騎兵若正麵使用長矛或長鈹,注定會脫手。所以長矛或長鈹隻能用來橫向刺殺,這也會限製身旁的友軍。所以,騎兵最好是先用投槍攻擊敵人,再用馬刀劈刺。
其五、附屬武器。騎兵主要兵器是馬刀和弓弩,但馬刀有時會脫手,所以騎兵必須攜帶有附屬的武器,如第二把馬刀或長劍,或者是短刀、匕首。
其六、衝鋒陣型。最好是三匹戰馬編組成一個錐形戰鬥小組。軍馬充足的,可以使用五匹戰馬,且需要保持一定安全距離,以免誤傷。這樣可以來交替掩護、對敵發起有效攻擊。若前鋒未能一刀斬敵於馬下,第二刀、第三刀會接踵而至,一般敵軍斷無生存的希望!
其七、騎兵打擊重甲部隊。要在不遠不近的距離上纏繞攻擊,不斷攻擊敵軍的裝甲薄弱部位,先疲敵再殺敵。可以使用火攻,焚燒其皮質鎧甲、藤製盾牌。對於敵軍使用金屬甲胄的,騎兵不可貿然發起攻擊,一定要盡量拖住敵軍,先殲滅其外圍輕裝步兵和騎兵,等待我軍重甲部隊到來。從李牧使用野戰機動砲兵擊潰桓齕的例子中,我們應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李信、王翦聞聽季繚將桓齕的失敗,完全歸咎於戰術問題,不禁大喜過望,帶頭鼓掌歡唿!
楊端和、蒙恬、李由所部騎兵較多,聞聽此言後深受啟發,也歡聲雷動。
秦王大唿:諸將共飲!今日聽季繚一言,勝讀三年兵書啊!
王翦提問:季繚,我們步兵有何問題?
季繚:老將軍,步軍的不足在於陣法和武器!秦軍步戰目前主要使用矛(尖端錐形)、戈(前矛後鐮刀型)或長鈹(尖端劍型),主要攻擊力在於刺殺,長戈雖有進步,其威力卻也是發揮在迴收兵器之時。這些兵刃,側向、橫向攻擊力不足。
季繚走上指揮台,從兵器架上取下一件奇特的長兵刃,那是一把長戟。
“這把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力要勝過戈和矛。不但可以橫向、側向砍削、還可以鉤掛住敵軍的兵器。這種帶有枝杈的武器古來就有,但古代工藝不佳、其製作不宜,限製了它的使用。現在,我參考古代圖錄、結合使用實際需要,試製出了這件兵刃。諸位不妨一試!”
蒙恬躍入校場,操起長戟舞動起來,果然是得心應手、較之矛戈威力大增。
王翦、李信一齊向秦王請示:啟奏吾王,請司工盡快置辦、打造一批此類武器,先交付軍隊試用如何?
秦王哈哈大笑:汝等還是要先求助於此兵刃的主人啊!
季繚:秦軍弓弩部隊的差距並不太明顯。但當前無論是弓弩的射程,還是殺傷力,也都被韓國軍隊超越。這是製作工藝和材料方麵的問題,也需要加以改良。
另外,我們不要去迷信關東六國的鐵製兵刃,它還不如我們的青銅!
我軍的青銅兵刃在強度、韌性、耐鏽蝕方麵要遠較鐵製兵器為好,這是因為冶鐵的礦石品位低、雜質多、熔鑄時溫度不好控製,廢品率極高。盡管鐵製兵刃比青銅兵刃稍微鋒利一些,但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我們要讓士卒相信:我們自己手中的武器,隻要稍加改良,就是目前世上最好的武器!
有一本書,有一個人說:秦國開創了鐵器時代,此謬論毫無根據!事實恰恰相反,秦軍征戰六國時期,盡管也出現了鐵質兵器,但絕大部分都是在使用青銅武器,勞動工具也絕大部分是青銅的。直到漢代,才大量出現了鐵器,其原因竟然是:冶煉高等級青銅的秘方失傳了!
季繚:還有軍陣。
秦王阻住:好啦,季繚。今日成了你的獨角戲啦!日後再講吧!---眾卿吃肉喝酒,大快朵頤吧!
全場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秦王嬴政縱情歡飲,他十分罕見地當眾喝醉了,被眾將攙扶先下去休息了。
李斯知道:那是秦王心裏美的,季繚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