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指定趙遷為繼承人後就駕崩了,倒黴的趙國又陷入了一場繼位風波。


    且說趙國國難當頭,卻厄運連連,丞相、國君先後過世,人心浮動,群龍無首。


    《史記》中記載:太史公曰:吾聞馮王孫曰:“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豈不繆哉!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為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以為郡。


    司馬遷無疑是動了肝火,不但把趙幽繆王---趙遷,罵得狗血噴頭,還捎帶腳罵他母親是娼妓,這就有點不客觀了。


    在中國古代,青樓裏麵才子佳人的劇目,不斷上演。青樓女子不是貌美就是性感,經過嚴格訓練後,往往擅長歌舞樂器、舞文弄墨不輸男子。再加上見多識廣,往往知性知禮。文人墨客不僅能與之進行肉體的交流,還能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況且也有很多是賣藝不賣身的。


    詞牌名“憶秦娥”、“念奴嬌”,其實都是在懷念青樓女子。古代的妓女能歌善舞,能彈會唱,吟詩作對,和文人墨客交流起來不在話下,引得其文思泉湧、靈感迭發。


    許多佳句象“人麵桃花相映紅”,“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影風”、著名的《琵琶行》都和妓女有關。


    大詩人杜牧的:“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和《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以及劉禹錫的“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就表現更加直白。李白的有關詩文也處處可見。


    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青樓文化為中國古代詩賦的繁榮,做出了“傑出貢獻”。


    先不說西施、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後世的梁紅玉、陳圓圓,柳如是、董小宛、賽金花、小鳳仙等等,哪個不是巾幗不讓須眉?以低位論人品、才德明顯有失偏頗!至於官場上的某些大官們,哪個不是道貌岸然、大講道德修養、反腐倡廉,甚至寫下血書、發誓要當清官好官,實際上呢?節操還不如婊子!能力如何上級說了算,即使地方上搞得烏煙瘴氣,在貴人保佑下,沒準也能一路綠燈、不斷獲得升遷。就算沒有文憑,也能頃刻間拿出碩士證、博士證,把有真才實學的人比下去!


    危難關頭,趙國的當務之急就是穩定人心,盡快順利嗣立王位繼承人,這也是滿朝大臣和國民的期盼。大凡危難之時,人們就能團結聚攏起來,此時的趙國也是這樣。


    可是這件事情,一般臣子們說了不算,長史郭開說了也不算,趙後說了更不算。趙遷、趙嘉也不行。趙悼襄王生前,這事情就紛爭個無休無止,一直沒定不下來,直到趙悼襄王快駕鶴西去了,才在病榻上做出“傳位與趙遷”這個艱難的決定。


    趙悼襄王也知道軍事將領們不滿意,可是趙遷是長子,趙嘉是次子,而趙國在“廢長立幼”方麵有過慘痛的教訓:


    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忽然宣布傳位於次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自號“主父”,結果引發了趙國的奪位兵變。


    趙章對自己的弟弟行君臣之禮後,趙武靈王又決定將趙國一分為二,封趙章為代君(當時趙國自稱君而不稱王),群臣勸阻,猶豫中一直未施行。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與趙惠文王趙何、故太子趙章遊沙丘宮(今河北廣宗西北平鄉交界處),趙章與謀臣田不禮陰謀欲弑趙何奪位,結果趙國重臣肥義先入沙丘宮被殺,趙惠文王聞訊逃離。


    公子成和李兌率兵反擊,趙章兵敗逃亡主父宮中。趙主父因憐憫而納之,後公子趙成、李兌率軍兵圍主父宮,擒趙章而殺之。又恐主父降罪,乃兵圍主父宮3月餘,不給飯吃,活活餓死趙武靈王於宮中。


    趙悼襄王實在是不願意重蹈覆轍,可是他做出的這個決定,同樣也不明智。


    這裏還得點一下:司馬遷又給後人出了個大麻煩!他說“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


    他說的是“適子”而不是“嫡長子”!“適子”是啥?嫡子也!即正妻所生之子,若為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則稱為嫡長子。嫡子是“庶子”的對稱,嫡子的地位高於庶子,嫡子中最長者為嫡長子,嫡長子往往享有優先繼承爵位和財產的權利。


    所以,這不是說廢長立幼,而是說跟他們的生身之母有關係,意思是趙遷的母親不是國王的正妻。在中國古代王庭裏,嬪妃們的地位有高低,一般說東宮是正宮,但所有的嬪妃都是正妻。


    司馬遷顯然還是在諷刺趙遷的母親“來路不正”,沒準還是暗指趙王遷是個“野孩子”。


    郭開善於諂媚是出了名的,悼襄王喜愛趙遷之母,所以指定趙遷接任王位,郭開自然是擁護的。他身為長史,再說宰相也過世了,郭開召集群臣,準備宣讀先王遺囑,確定新王登基即位。


    等百官基本到齊了,郭開發現少了一人。誰呢?李牧!


    郭開立即宣布:散會!


    原來,郭開知道李牧是鐵心支持趙嘉的,李牧一定是對“悼襄王廢適子嘉而立遷”這事不滿!因為此前他還和相國龐湲上書過先王提意見,鼓動嗣立趙嘉。其理由是:1、趙嘉有軍事才能,這對趙國來說很重要。2、趙嘉文德也不錯,在群臣中口碑很好。3、趙嘉之母是正宮娘娘。4、趙遷比較頑劣,也就是素質差。


    郭開更知道:李牧在戰場上霸道,官場上也霸道!


    李牧曾率領一萬餘名趙軍騎兵一次就砍殺了10萬匈奴騎兵,匈奴單於僅帶了少量親隨倉皇逃竄。十幾年,匈奴兵還不敢來入侵趙的邊境。李牧也因此成為繼廉頗、趙奢之後趙國最重要的將領。


    趙孝成王時,他就已是戰績輝煌的青年將領。趙悼襄王時,更是勇冠三軍的上將軍,國王都對他禮讓三分。郭開的全家老小也是死於其人之手,卻連個申訴的地方都找不到!


    郭開恨他又怕他!20多年了過去了,仇恨還不減分毫。隻是李牧一直駐軍在外,君王也對他非常信賴,郭開隻好隱忍不發。他深知那李牧性如烈火,殺人不眨眼,得罪他可不是件好玩的事情。平時李牧派人來要軍餉,晚給幾天,李牧就叫人送把刀去恐嚇。朝堂上有人埋怨他兩句,出宮就是一頓暴打,百官見了他都戰戰兢兢、小心陪著笑、不敢大聲說話,生怕得罪了這個飛揚跋扈的大將軍,能鎮住它的隻有廉頗、樂乘、龐湲。


    郭開尋思:李牧不會是對先王“詔立趙遷為王”不滿吧?這種非常時期,“槍杆子”的意見必須去聽,否則人家直接造反了,強行立了趙嘉為王,自己不是自找晦氣?不行,得去弄清楚,李牧葫蘆裏究竟賣的啥藥!


    李牧現在是趙國最後的依靠了,而他的態度決定著一切!


    李牧也正痛苦萬分:他原來駐守的代地和雁門關雖然還沒有被秦軍攻克,但也被人家將其與本土割裂成了“飛地”。現在,趙國的能控製的地域已經被壓縮在:太行山、滹沱河、滏陽河、漳河圍攏的狹小地域,太行山的隘口也被秦軍所控製,與周邊齊國、燕國、魏國、韓國的溝通聯接已被秦軍斷絕,趙國成了名副其實的甕中之鱉,不折不扣的小國!這是他作為軍事將領,心有不甘的事情。


    樂乘、龐湲、慶舍故去了,廉頗早就遠走他鄉。如今,隻剩下自己一個人來支撐危局,他感到孤獨無助和難言的悲涼。


    打心眼裏,他當然樂觀趙嘉能繼承王位,希望這樣能有機會重新振興趙國。可是,如果自己公開反對趙遷即位,一唿百應雖然定能成功,但是立即會給秦國以口實,並以篡逆謀亂的名義興師討伐趙國,其他諸侯國不可能來援助。趙國太需要養息的時間了。有的時候就是這樣,明知道不對,迫於形勢也隻好去做了。可是李牧又十分的不甘心,不甘心的也並非隻是他一個,一場軍事政變早就在醞釀之中了!


    李牧心如明鏡:假如自己不幹預甚至不說話表態,這場宮廷政變必定會發生。其結果必是太子趙遷被殺,軍事將領們擁立趙嘉即位。


    李牧眉頭緊鎖、左右為難,也還是下不了決心。


    夫人璟愛輕輕走到李牧身邊,給他端上來一碗羹湯。李牧抬起頭,看著愛妻溫婉的臉龐,心裏稍微好受了一點。


    家仆來報:長史大人、春平候(趙悼襄王之弟)、平都候(趙國大臣)、王太子趙嘉來了!


    李牧起身:請他們進來吧。


    郭開等人入內施禮已畢,眾人落座。


    郭開:今日朝堂議事,未見將軍前往。臣等擔心將軍貴體有恙,急來探視。當此國難艱危之時,趙國隻有依靠將軍您了。


    說著話,郭開的眼角竟淌下淚來。


    郭開雖然與廉頗、李牧有個人仇怨的糾結,其才能也不算高,但在其他方麵,大體上還算是趙國稱職的臣子,他這番話很可能是發自真心的。


    郭開:臣簽下議和文牘的時候,心也在淌血。想我趙國,昔日革車萬乘、兵戈如林、猛士如雲,東克強齊、西拒強秦、北鎮燕國,難抑魏楚,何其雄哉!誰人可知竟有今日之禍?平原君若泉下有知,吾等情何以堪?情勢艱危,趙國隻有暫且忍耐,不能再亂了啊!


    春平候:將軍欲複興報國,隻有我趙國臣子們上下一心、勵精圖治,方可建功。


    平都候:趙遷雖非群臣希冀,但他是先王臨終指定的繼承人。這是先王的遺詔,請將軍過目。言罷,平都侯將遺詔遞交李牧過目。


    李牧跪下來,雙手接過遺詔觀瞧,發現那不是君王的手書。


    郭開急忙解釋:此是內侍記錄的先王口述,在場臣工凡七人為證,將軍勿疑。


    李牧問趙嘉:書立此詔時,太子殿下可否在場?


    趙嘉哭泣:先王故去之時,我在場侍候。父王如此,應有苦衷。


    郭開:先王恐憂慮的是,武靈王昔日之禍重演啊!


    李牧:那趙遷品行無端,若其臨朝,恐非我趙國之福!


    趙嘉:小王蒙將軍厚愛,不勝感激涕零,但為趙國安定之計、不違宗廟之製、先王所願,甘願避居邯鄲之外,輔助新王。


    春平候:太子殿下賢德,真是讓老夫感動!


    郭開:太子殿下就且安置於將軍軍中,號為代王。若是那太子趙遷無德主國,自當廢黜,迎立趙嘉太子何如?


    春平候:長史之言也善,權宜安定下來,再從長計議。今日之謀,吾等在場,定不負約定。


    李牧:那好吧,立書為證,歃血為誓!


    李牧命人取來一隻陶碗,抽出匕首先割其指,將血滴入碗中,其它人陸續照此為之。


    取來筆墨,趙嘉主筆寫好盟誓之辭:今趙國諸臣決意,為趙國安定所謀,擁立太子趙遷嗣位。以太子趙嘉為代王。如趙遷無德、無能治國,則罷黜之,迎立代王嗣位。


    眾人各自落款簽名為證後,李牧將盟誓之書交給太子趙嘉妥善保管。


    不幸中的趙國,總算勉強避免了一場骨肉相殘、宮廷血拚的悲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標並收藏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