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野外狩獵的隊伍支起了連綿的帷幄和營帳。
原野上燃燒著堆堆篝火,士卒們在盡情宴樂、陶醉在粗獷的舞蹈和歡歌中,悠長的簫聲和激越的豎琴在伴奏。
秦王側身斜躺在帷幄之中,靠近巨大的燭台、就著明亮的燭火在讀書。他在屏氣凝神,正在翻看《呂氏春秋》。
李斯走進帳中,秦王起身:長史來了,坐下來!本王正要向先生討教一二。
李斯施禮:大王過謙,不知王上在讀什麽書?
秦王展示簡牘:嗯,呂公的《呂氏春秋》!吾正讀到《察今》一章。
李斯笑了:大王把它扔了吧,它早就不合時宜了!
秦王詫異:為何?
李斯:這《察今》一章,前半段是我寫的,不信我背誦給大王聽?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裏,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裏也。
(所以說治理國家沒有法令製度就會混亂,死守古老的法令製度而不改變就會行不通,混亂和不合時宜都不能治理好國家。社會不同了,時代改變了,改變法令製度是應該的。比如好的醫生,病症千變萬化,下藥也要千變萬化。病症變了而藥不變,本來可以長壽的人,現在也變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據法令製度來進行,修訂法令製度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統治過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們的法令製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時代形勢不一樣了。所以說:對於好劍人們隻期望它能斬斷東西,沒有期望它是鏌鋣那樣的名劍;對於好馬人們隻期望它能日行千裏,沒有期望它是驥驁那樣的寶馬。凡是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標啊。)
秦王:其中盡是明理啊!況是先生所寫,哪些不合時宜了?
李斯:其後麵還有,“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是嗎?
王上,現在如果還以“變法”為強國之策,就是無意中在“刻舟求劍”了!
臣寫下以上言論之時,呂公秉持朝綱,推行息兵養民之策。當時的許多律令,都在做出調整。大體上是鼓勵通商、獎勵耕織、減輕刑罰、調整賦稅、和交天下。
對於天下局勢的判斷,那時候還處於一個謹慎、保守的階段。可是現在,鬥轉星移,力量消長,我大秦國麵臨的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我們如今,正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戰略機遇期!
改變一些陳規陋律,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應當秉承天道,銳意進取!
王上,李斯鬥膽敢問大王:何為君王所求者?
秦王站起身來:走,去帳外說話!
秦王和李斯出了帷幄,來到曠野之上。
眾多官兵,正分別圍著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滋滋”燒烤著各種肉類,還不時在上麵灑上或塗抹上各種佐料,伴著酒香,一股辛辣的味道在空氣中飄散開來。(..tw無彈窗廣告)
士卒們唿喊:“大王,一起來食用美味吧!”
秦王笑著擺擺手:大家好好享用,本王不餓。
楊端和、桓齕、王賁、李信、蒙恬、蒙毅等人迎上前來:大王,您不餓也得嚐嚐,與民同樂嘛!
眾人簇擁著秦王來到一堆篝火旁邊,烤架上正在燒烤一頭被分割的鹿。
秦王:卻之不恭啊,行!我們君臣一起同樂,拿酒來!----
“來啦!”,一名軍兵懷抱酒壇,一溜兒小跑著轉過來,給眾人斟酒。
秦王端起一碗酒:蒙毅,把這碗酒先給你爹爹(蒙武)送去!
蒙毅眼角滲出淚花,叩頭接過來:謝王上!
君臣其樂融融、饕餮一番不表。
秦王酒至微酣,麵色紅潤起來。
部眾齊聲鼓噪:請大王舞劍啊!
秦王甩落披風:好!把酒臨風,且歌且舞。
眾將領、士卒扯開嗓子,齊聲吟唱起《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伴著蒼涼悲壯的歌聲,秦王“蹡踉”一聲抽出倚天青鋒寶劍,就在那滿天星鬥下、曠野茅草中,舞動起來!
秦王自幼得到名家的指點,又天資聰穎,自然劍藝非凡!隻見他,身形跳躍飛騰、輾轉騰挪似猿猱。力劈華山,雷霆震怒不可遏。劍光籠罩,但聞唿嘯匿神蹤。怒指青天如射月,鋒墜大地老根盤。運如電閃光伴影,收若蛟龍入潭淵,長嘯一聲風雷駐,惟餘天鑽耀光芒!
李斯帶頭歡唿,眾人齊聲稱頌:吾王威武!吾王神勇!
以秦王的勇武,白日殺虎絕非難事,但當時被李斯阻止,此時方才盡興,一展雄奇!
眾人散盡,秦王和李斯依舊圍坐在篝火邊。幾個官兵抱著幾捆木柴走過來,往火堆裏添加燃料。
李斯揖手:大王,您還沒有給我迴話。
秦王放聲大笑:愛卿是要聽虛的、還是實的?
李斯:不論虛實,臣都想一聽------
秦王站立起來,仰望夜空,銀河浩邈,數道流星劃過天際。
秦王:先生且聽來!吾授命於天,秉承天道,繼先王之誌,領大秦千裏山河。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無祀無以正德,無戎無以護國。天佑大秦,吾當執道誠信、愛天敬地。無荒我土,無餒我民,無侵我野,此本王之誌也!
李斯鼓掌:好好好,不過這是虛的吧?
秦王笑道:此乃文牘之言也!!!
李斯:臣想傾聽大王的心聲。
秦王:好吧,就給愛卿來一段實的!
秦王手指天空:天荒地老,物是人非。人生苦短,譬若流星。.tw[]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有生之年,吾想巡視秦川所有的土地和子民。外報冤仇,去懲罰可惡的趙國。品盡天下美食,享盡宮中美女,遍聽絲弦鼓樂,看罷四方歌舞。
李斯叩頭:此果為王上真言!臣今日一聽,死而無憾。然微臣覺得,怎麽此竟與俗夫所願無異?
秦王嬴政:咦,凡夫亦敢奢望若此?
李斯:乾坤有秩,人間有序。觀夫草芥小民,但求食果腹、但求衣禦寒,心酸勞苦,養其父母、家室,自是難以企及。然人皆好美食、人皆好好衣、人皆好好色。雖力所不逮,心中尤自羨之也!
居廟堂之士,衣則錦帽貂裘,珠玉加身。食則珍饈佳肴,美酒為伴。入則妻妾成群、仆役接踵。然猶思粗茶淡飯之閑適、麻衣步履之便捷、窈窕民女之姿容,反慕山野小民、居隱之士。
何也?人生於天地間,皆有所欲,此群類所不能阻也!
秦王:誠如先生之言!天道既如此,順之則安。
李斯:國者,四域之括也!民蓄其中,兵養於內。小民無憂,則君王有勞。小民有勞,則君王無憂。小民之福,在於無責。君王之憂,在於江山社稷啊!此似涇渭之分明,乾坤相殊異!
秦王:本王之私,讓先生見笑了。然而,何為可稱明君?
李斯:王上可知李斯何以阻止大王搏虎?
秦王:欲成大事,須隱蔽其鋒芒也!李斯,你可知本王何以釋虎?
李斯:此為君王博愛且仁厚。
秦王:非也!此為以雌柔而示人也!我知汝意,順水推舟而已。
李斯頓時驚呆了!
他一下子覺得站在麵前的秦王嬴政,遠非此前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簡單,他胸懷大誌,隱而不露。外表的莽撞、勇武之中,原來雪藏著縝密的心思。
李斯試探著問:混沌初開,女媧匠人,極古之虛言也!炎黃爭鬥、繼服蚩尤,初秉天下之權,亦不知幾千年矣。堯舜禹三帝,雖史有所載,亦多漫滅其事。夏商周三代,人主持國,距今不過千八百之事。今大秦方終東周之祚,勃興周原焉。王上且如何看昔者三代之事?
此時,秦王見到隈狀、王綰、蒙武等人在附近徘徊,就大聲唿喚道:汝等過來,君臣一起說話。
那三個人急忙趕到近前,君臣施禮已畢,一同圍坐在篝火邊。
侍衛們搬來一方案幾,擺好杯盤器皿。把那燒好的奶茶,給眾人斟滿。
秦王:本王正與長史談論三代之事,三位愛卿不妨暢言,點評其得失,茶話天下。
隈狀、王綰、蒙武:長史博學,臣等恭聽,還是請長史評說吧!
秦王:哦,汝等但說無妨,長史最後點評何如?
隈狀隻得清清嗓子,先說道:上古之時,中土之地前交趾,後幽都,左東海,右流沙。華夏、東夷、苗蠻(南蠻)三族分立,我華夏一族,得天道而賢能輩出,文德武功、封建國家。至堯舜禹三帝之時,東夷歸服,苗蠻退避,始稱大國。王權禪讓,有德者居之。
秦王揮揮手:但說無妨。
隈狀:昔者,大禹初定皋陶之子伯益為繼,卻私心暗結,陰立子啟,遂棄禪讓而取家天下焉。何也?聖人亦有其私也!
禪讓之法,亦存積弊。其一,固一己之見,難以服眾。其二,對於繼任者,千般提攜考驗,共治其國,助其立威建信,私寵過矣。其三,若苦心挑選的繼任者先殞,則無措矣。
秦王高興地說:甚善!
隈狀:啟立夏國,名義上也還是伯益“禪讓”的,可惜僅傳一代,太康失國。後羿篡逆,挾仲康而實得其國。寒浞(zhuo)計殺後羿,殺相、追殺少康,亦為竊國亂臣。少康中興,再傳11帝,至履癸(夏桀是商湯對其蔑稱)竟與妹喜餓死山中。
微臣以為:夏之覆滅,非妹喜之禍。桀殺忠臣關龍逢,而商湯用伊尹。親小人、遠賢臣,閉目塞聽,坐視商湯勢力崛起,充耳不聞,致兵敗鳴條山,470年江山易手他人。
王綰:商湯得國,伊尹輔之。《湯誥》、《伊訓》,奠基殷本。盤庚遷都,力排眾議使國家中興。武丁用傅說,則天下大治。曆31王,享國500餘年。殷商之時,民風厚樸、隆禮祭祀。器物精美,銅玉絕倫,其亡也悲。
帝辛(商紂王)武力驚人,攻城略地,何其雄哉!奈何湯誓起兵,敗於牧野,烈火鹿台,卻是咎由自取。
窮究其敗亡之理,蓋有四論:1、貪酒好淫,大興樓台,酒池肉林而失誌。2、橫征暴斂,酷刑暴民而喪德。3)濫殺、囚禁勸諫之人,滿朝賢能散盡。4)窮兵黷武,國力日頹,終為周武所乘。(商朝軍隊出征,國都朝歌空虛,周武王趁機奇襲得手!)
秦王點頭:帝辛其人,勇過熊羆。不行天道,自毀忠良,身死國滅,不過一匹夫耳!
蒙武:王上,臣乃一介武夫,隻會說些征戰之事。
秦王:民者,立國之本。兵者,國之柱石。就說軍事吧,周何以立?何以亡?
蒙武:武王伐紂之前,以重器供奉紂王,實施戰略欺騙。金玉結交商之佞臣,以塞紂王之聽。以細作探知朝歌之軍情,伺機而動。誘使商紂舉兵南征後,不拘於時,冬月起兵,千裏奔襲。詐稱彗星現,商紂亡。或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彼時牧野之戰,振臂一唿:凡反誅商紂者,皆免奴隸之身!,萬眾何不景從?
薑尚輔國、《六韜》治國,遂百業繁盛、物阜民豐,周之初也勃焉。周之式微,在於封楚。楚國強盛,蔑視王庭,致有南征之事發生。周兵多來自北方,不習南方氣候及水域,不善操戰船,如此怎能不敗?竟至周昭王淹溺於漢水,此為商君武乙遭雷擊之後,又一奇聞!
周厲王暴虐無德,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大小官吏貪瀆橫行,怨聲載道,又禁錮國民。不思反腐撫民,遍地爪牙壓製民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似此維穩之策,外觀似乎穩固,其內已如濃湯鼎沸。小民入夜一唿,群起響應,江山竟傾覆矣!此為亙古之奇聞也。
周穆王西征不利,也是輸在以輕車步兵對抗西戎騎兵,絕無勝理!
周幽王廢申後,寵幸褒姒,本無關痛癢。卻不該怒駁其(申後)父申侯勸諫,舉兵討之。迫使申侯勾連犬戎,激戰驪山,一舉攻破鎬京,擒殺幽王於戲(陝西臨潼)。
申侯引狼入室,周之宗廟盡毀,無奈傳書諸侯,邀請諸侯出兵輔國。昔日秦、衛、晉、鄭四國,起兵勤王,驅逐犬戎,匡扶周室,立不世之功也!
秦王鼓掌:好!蒙武雖武夫,文韜不遜於隈狀、王綰也!
當此時刻,在眾人注目下,李斯喝了口熱騰騰的奶茶,緩緩起身,熊熊的篝火映紅了他的麵龐。
李斯:觀夫一國之興亡,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其興也勃焉!兵戈四起、禍起蕭牆,其亡也忽焉!得國艱難,守業尤甚。自夏立以來,享國之日不過數百年。何也?
國家非一姓之國家,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也!順乎天道者,天垂愛之,民心歸之。逆乎天道者,天誅滅之,民心叛之!人主聖明,賢臣輔國則昌。人主狂躁或暗弱,奸佞當道則衰。後世之事,以商湯之德、周武之烈,也是難以掌控的,順天而已!
三皇五帝、我華夏一族,俱崛起於河水之源之濱!昔者炎黃一統華夏,正是詔告天下於渭水,舉王師於秦川,乃成萬世之功。
自周平王遷都洛邑,諸侯並起,戰亂不止已500年矣!華夏山河,赤地千裏、生靈塗炭、流民怨哭於途,此我華夏痛徹心腑之浩劫也!此劫如不終止,西戎北狄早晚侵入中土,亡我華夏。
能承天授命,消弭紛爭,一統華夏者,豈非建立黃帝之下,亙古奇勳也哉!
昔日匡扶周室者,秦、衛、晉、鄭四國,今如何?衛國稱臣、晉國三分、鄭國為韓國所滅,僅餘大秦一國也!
以晉之強,足可滅六國,一統華夏。造化弄人,竟至崩解為趙魏韓三國。此天助大秦也!
今秦承周統,名可號令天下。方是時,秦之西部、北部強鄰,或瓦解、或紛爭、或與盟,皆不足慮,自當發力關內,削平六國,成就千秋霸業!
隈狀、王綰、蒙武聞聽,俱瞠目結舌,驚恐不語。
秦王頷首微笑:隈狀、王綰、蒙武,長史所言有什麽不妥嗎?
王綰:秦川千裏,而六國萬裏。削平六國?談何易事!
蒙武:趙、魏、韓、楚、燕皆強國也,六國之中僅齊國稍遜。以我大秦兵甲之強,與諸國交戰,亦互有勝負。企圖攻滅六國,以數十萬眾,搏殺數百萬眾?以數百萬民,敵數千萬民?此武安君(白起)在世,亦不敢思謀之事也!
隈狀:滅六國之心既明,則六國定當合縱,秦國再去連橫,也不會再找到一個盟友。長史竟然忘記了“五國攻秦”之事嘛?
秦王聞聽眾人之言,勃然變色,怒起一掌拍將下去,“嘩啦,哢嚓”一聲,麵前的木案,頓時被砸得破裂傾倒,湯水飛濺!
秦王:商湯討桀、武王伐紂,哪一個不是以弱勝強,以寡敵眾?!若依汝等之言,莫說去平定關東六國,就是欲報函穀被破、祖陵被掘之國仇家恨,也不要去想了!!!
隈狀、王綰、蒙武跪伏謝罪,口中卻依舊在堅稱:王不可怒而興師,國不可無義而戰!
秦王無奈地揮揮手:汝等且安歇去吧。
秦王指著隈狀、王綰、蒙武離去的背影,對李斯說:先生且看,這些王國重臣,尚且如此。民心又如何可說服啊!此本王焦慮之事也!
李斯肅然站立,一語不發。
原野上燃燒著堆堆篝火,士卒們在盡情宴樂、陶醉在粗獷的舞蹈和歡歌中,悠長的簫聲和激越的豎琴在伴奏。
秦王側身斜躺在帷幄之中,靠近巨大的燭台、就著明亮的燭火在讀書。他在屏氣凝神,正在翻看《呂氏春秋》。
李斯走進帳中,秦王起身:長史來了,坐下來!本王正要向先生討教一二。
李斯施禮:大王過謙,不知王上在讀什麽書?
秦王展示簡牘:嗯,呂公的《呂氏春秋》!吾正讀到《察今》一章。
李斯笑了:大王把它扔了吧,它早就不合時宜了!
秦王詫異:為何?
李斯:這《察今》一章,前半段是我寫的,不信我背誦給大王聽?
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譬之若良醫,病萬變,藥亦萬變。病變而藥不變,向之壽民,今為殤子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聖,其法皆不同;非務相反也,時勢異也。故曰: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裏,不期乎驥驁。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裏也。
(所以說治理國家沒有法令製度就會混亂,死守古老的法令製度而不改變就會行不通,混亂和不合時宜都不能治理好國家。社會不同了,時代改變了,改變法令製度是應該的。比如好的醫生,病症千變萬化,下藥也要千變萬化。病症變了而藥不變,本來可以長壽的人,現在也變成短命鬼了。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據法令製度來進行,修訂法令製度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因此,統治過天下的七十一位帝王,他們的法令製度都各不相同;不是一定要有所不同,而是時代形勢不一樣了。所以說:對於好劍人們隻期望它能斬斷東西,沒有期望它是鏌鋣那樣的名劍;對於好馬人們隻期望它能日行千裏,沒有期望它是驥驁那樣的寶馬。凡是成就功名的人,就是古代帝王追求的目標啊。)
秦王:其中盡是明理啊!況是先生所寫,哪些不合時宜了?
李斯:其後麵還有,“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是嗎?
王上,現在如果還以“變法”為強國之策,就是無意中在“刻舟求劍”了!
臣寫下以上言論之時,呂公秉持朝綱,推行息兵養民之策。當時的許多律令,都在做出調整。大體上是鼓勵通商、獎勵耕織、減輕刑罰、調整賦稅、和交天下。
對於天下局勢的判斷,那時候還處於一個謹慎、保守的階段。可是現在,鬥轉星移,力量消長,我大秦國麵臨的局勢,已經發生了巨大、深刻的變化,我們如今,正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戰略機遇期!
改變一些陳規陋律,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是:應當秉承天道,銳意進取!
王上,李斯鬥膽敢問大王:何為君王所求者?
秦王站起身來:走,去帳外說話!
秦王和李斯出了帷幄,來到曠野之上。
眾多官兵,正分別圍著一堆堆熊熊燃燒的篝火,“滋滋”燒烤著各種肉類,還不時在上麵灑上或塗抹上各種佐料,伴著酒香,一股辛辣的味道在空氣中飄散開來。(..tw無彈窗廣告)
士卒們唿喊:“大王,一起來食用美味吧!”
秦王笑著擺擺手:大家好好享用,本王不餓。
楊端和、桓齕、王賁、李信、蒙恬、蒙毅等人迎上前來:大王,您不餓也得嚐嚐,與民同樂嘛!
眾人簇擁著秦王來到一堆篝火旁邊,烤架上正在燒烤一頭被分割的鹿。
秦王:卻之不恭啊,行!我們君臣一起同樂,拿酒來!----
“來啦!”,一名軍兵懷抱酒壇,一溜兒小跑著轉過來,給眾人斟酒。
秦王端起一碗酒:蒙毅,把這碗酒先給你爹爹(蒙武)送去!
蒙毅眼角滲出淚花,叩頭接過來:謝王上!
君臣其樂融融、饕餮一番不表。
秦王酒至微酣,麵色紅潤起來。
部眾齊聲鼓噪:請大王舞劍啊!
秦王甩落披風:好!把酒臨風,且歌且舞。
眾將領、士卒扯開嗓子,齊聲吟唱起《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伴著蒼涼悲壯的歌聲,秦王“蹡踉”一聲抽出倚天青鋒寶劍,就在那滿天星鬥下、曠野茅草中,舞動起來!
秦王自幼得到名家的指點,又天資聰穎,自然劍藝非凡!隻見他,身形跳躍飛騰、輾轉騰挪似猿猱。力劈華山,雷霆震怒不可遏。劍光籠罩,但聞唿嘯匿神蹤。怒指青天如射月,鋒墜大地老根盤。運如電閃光伴影,收若蛟龍入潭淵,長嘯一聲風雷駐,惟餘天鑽耀光芒!
李斯帶頭歡唿,眾人齊聲稱頌:吾王威武!吾王神勇!
以秦王的勇武,白日殺虎絕非難事,但當時被李斯阻止,此時方才盡興,一展雄奇!
眾人散盡,秦王和李斯依舊圍坐在篝火邊。幾個官兵抱著幾捆木柴走過來,往火堆裏添加燃料。
李斯揖手:大王,您還沒有給我迴話。
秦王放聲大笑:愛卿是要聽虛的、還是實的?
李斯:不論虛實,臣都想一聽------
秦王站立起來,仰望夜空,銀河浩邈,數道流星劃過天際。
秦王:先生且聽來!吾授命於天,秉承天道,繼先王之誌,領大秦千裏山河。國之大事,
在祀與戎。無祀無以正德,無戎無以護國。天佑大秦,吾當執道誠信、愛天敬地。無荒我土,無餒我民,無侵我野,此本王之誌也!
李斯鼓掌:好好好,不過這是虛的吧?
秦王笑道:此乃文牘之言也!!!
李斯:臣想傾聽大王的心聲。
秦王:好吧,就給愛卿來一段實的!
秦王手指天空:天荒地老,物是人非。人生苦短,譬若流星。.tw[]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有生之年,吾想巡視秦川所有的土地和子民。外報冤仇,去懲罰可惡的趙國。品盡天下美食,享盡宮中美女,遍聽絲弦鼓樂,看罷四方歌舞。
李斯叩頭:此果為王上真言!臣今日一聽,死而無憾。然微臣覺得,怎麽此竟與俗夫所願無異?
秦王嬴政:咦,凡夫亦敢奢望若此?
李斯:乾坤有秩,人間有序。觀夫草芥小民,但求食果腹、但求衣禦寒,心酸勞苦,養其父母、家室,自是難以企及。然人皆好美食、人皆好好衣、人皆好好色。雖力所不逮,心中尤自羨之也!
居廟堂之士,衣則錦帽貂裘,珠玉加身。食則珍饈佳肴,美酒為伴。入則妻妾成群、仆役接踵。然猶思粗茶淡飯之閑適、麻衣步履之便捷、窈窕民女之姿容,反慕山野小民、居隱之士。
何也?人生於天地間,皆有所欲,此群類所不能阻也!
秦王:誠如先生之言!天道既如此,順之則安。
李斯:國者,四域之括也!民蓄其中,兵養於內。小民無憂,則君王有勞。小民有勞,則君王無憂。小民之福,在於無責。君王之憂,在於江山社稷啊!此似涇渭之分明,乾坤相殊異!
秦王:本王之私,讓先生見笑了。然而,何為可稱明君?
李斯:王上可知李斯何以阻止大王搏虎?
秦王:欲成大事,須隱蔽其鋒芒也!李斯,你可知本王何以釋虎?
李斯:此為君王博愛且仁厚。
秦王:非也!此為以雌柔而示人也!我知汝意,順水推舟而已。
李斯頓時驚呆了!
他一下子覺得站在麵前的秦王嬴政,遠非此前自己所認為的那樣簡單,他胸懷大誌,隱而不露。外表的莽撞、勇武之中,原來雪藏著縝密的心思。
李斯試探著問:混沌初開,女媧匠人,極古之虛言也!炎黃爭鬥、繼服蚩尤,初秉天下之權,亦不知幾千年矣。堯舜禹三帝,雖史有所載,亦多漫滅其事。夏商周三代,人主持國,距今不過千八百之事。今大秦方終東周之祚,勃興周原焉。王上且如何看昔者三代之事?
此時,秦王見到隈狀、王綰、蒙武等人在附近徘徊,就大聲唿喚道:汝等過來,君臣一起說話。
那三個人急忙趕到近前,君臣施禮已畢,一同圍坐在篝火邊。
侍衛們搬來一方案幾,擺好杯盤器皿。把那燒好的奶茶,給眾人斟滿。
秦王:本王正與長史談論三代之事,三位愛卿不妨暢言,點評其得失,茶話天下。
隈狀、王綰、蒙武:長史博學,臣等恭聽,還是請長史評說吧!
秦王:哦,汝等但說無妨,長史最後點評何如?
隈狀隻得清清嗓子,先說道:上古之時,中土之地前交趾,後幽都,左東海,右流沙。華夏、東夷、苗蠻(南蠻)三族分立,我華夏一族,得天道而賢能輩出,文德武功、封建國家。至堯舜禹三帝之時,東夷歸服,苗蠻退避,始稱大國。王權禪讓,有德者居之。
秦王揮揮手:但說無妨。
隈狀:昔者,大禹初定皋陶之子伯益為繼,卻私心暗結,陰立子啟,遂棄禪讓而取家天下焉。何也?聖人亦有其私也!
禪讓之法,亦存積弊。其一,固一己之見,難以服眾。其二,對於繼任者,千般提攜考驗,共治其國,助其立威建信,私寵過矣。其三,若苦心挑選的繼任者先殞,則無措矣。
秦王高興地說:甚善!
隈狀:啟立夏國,名義上也還是伯益“禪讓”的,可惜僅傳一代,太康失國。後羿篡逆,挾仲康而實得其國。寒浞(zhuo)計殺後羿,殺相、追殺少康,亦為竊國亂臣。少康中興,再傳11帝,至履癸(夏桀是商湯對其蔑稱)竟與妹喜餓死山中。
微臣以為:夏之覆滅,非妹喜之禍。桀殺忠臣關龍逢,而商湯用伊尹。親小人、遠賢臣,閉目塞聽,坐視商湯勢力崛起,充耳不聞,致兵敗鳴條山,470年江山易手他人。
王綰:商湯得國,伊尹輔之。《湯誥》、《伊訓》,奠基殷本。盤庚遷都,力排眾議使國家中興。武丁用傅說,則天下大治。曆31王,享國500餘年。殷商之時,民風厚樸、隆禮祭祀。器物精美,銅玉絕倫,其亡也悲。
帝辛(商紂王)武力驚人,攻城略地,何其雄哉!奈何湯誓起兵,敗於牧野,烈火鹿台,卻是咎由自取。
窮究其敗亡之理,蓋有四論:1、貪酒好淫,大興樓台,酒池肉林而失誌。2、橫征暴斂,酷刑暴民而喪德。3)濫殺、囚禁勸諫之人,滿朝賢能散盡。4)窮兵黷武,國力日頹,終為周武所乘。(商朝軍隊出征,國都朝歌空虛,周武王趁機奇襲得手!)
秦王點頭:帝辛其人,勇過熊羆。不行天道,自毀忠良,身死國滅,不過一匹夫耳!
蒙武:王上,臣乃一介武夫,隻會說些征戰之事。
秦王:民者,立國之本。兵者,國之柱石。就說軍事吧,周何以立?何以亡?
蒙武:武王伐紂之前,以重器供奉紂王,實施戰略欺騙。金玉結交商之佞臣,以塞紂王之聽。以細作探知朝歌之軍情,伺機而動。誘使商紂舉兵南征後,不拘於時,冬月起兵,千裏奔襲。詐稱彗星現,商紂亡。或曰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彼時牧野之戰,振臂一唿:凡反誅商紂者,皆免奴隸之身!,萬眾何不景從?
薑尚輔國、《六韜》治國,遂百業繁盛、物阜民豐,周之初也勃焉。周之式微,在於封楚。楚國強盛,蔑視王庭,致有南征之事發生。周兵多來自北方,不習南方氣候及水域,不善操戰船,如此怎能不敗?竟至周昭王淹溺於漢水,此為商君武乙遭雷擊之後,又一奇聞!
周厲王暴虐無德,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大小官吏貪瀆橫行,怨聲載道,又禁錮國民。不思反腐撫民,遍地爪牙壓製民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似此維穩之策,外觀似乎穩固,其內已如濃湯鼎沸。小民入夜一唿,群起響應,江山竟傾覆矣!此為亙古之奇聞也。
周穆王西征不利,也是輸在以輕車步兵對抗西戎騎兵,絕無勝理!
周幽王廢申後,寵幸褒姒,本無關痛癢。卻不該怒駁其(申後)父申侯勸諫,舉兵討之。迫使申侯勾連犬戎,激戰驪山,一舉攻破鎬京,擒殺幽王於戲(陝西臨潼)。
申侯引狼入室,周之宗廟盡毀,無奈傳書諸侯,邀請諸侯出兵輔國。昔日秦、衛、晉、鄭四國,起兵勤王,驅逐犬戎,匡扶周室,立不世之功也!
秦王鼓掌:好!蒙武雖武夫,文韜不遜於隈狀、王綰也!
當此時刻,在眾人注目下,李斯喝了口熱騰騰的奶茶,緩緩起身,熊熊的篝火映紅了他的麵龐。
李斯:觀夫一國之興亡,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其興也勃焉!兵戈四起、禍起蕭牆,其亡也忽焉!得國艱難,守業尤甚。自夏立以來,享國之日不過數百年。何也?
國家非一姓之國家,天下非一姓之天下也!順乎天道者,天垂愛之,民心歸之。逆乎天道者,天誅滅之,民心叛之!人主聖明,賢臣輔國則昌。人主狂躁或暗弱,奸佞當道則衰。後世之事,以商湯之德、周武之烈,也是難以掌控的,順天而已!
三皇五帝、我華夏一族,俱崛起於河水之源之濱!昔者炎黃一統華夏,正是詔告天下於渭水,舉王師於秦川,乃成萬世之功。
自周平王遷都洛邑,諸侯並起,戰亂不止已500年矣!華夏山河,赤地千裏、生靈塗炭、流民怨哭於途,此我華夏痛徹心腑之浩劫也!此劫如不終止,西戎北狄早晚侵入中土,亡我華夏。
能承天授命,消弭紛爭,一統華夏者,豈非建立黃帝之下,亙古奇勳也哉!
昔日匡扶周室者,秦、衛、晉、鄭四國,今如何?衛國稱臣、晉國三分、鄭國為韓國所滅,僅餘大秦一國也!
以晉之強,足可滅六國,一統華夏。造化弄人,竟至崩解為趙魏韓三國。此天助大秦也!
今秦承周統,名可號令天下。方是時,秦之西部、北部強鄰,或瓦解、或紛爭、或與盟,皆不足慮,自當發力關內,削平六國,成就千秋霸業!
隈狀、王綰、蒙武聞聽,俱瞠目結舌,驚恐不語。
秦王頷首微笑:隈狀、王綰、蒙武,長史所言有什麽不妥嗎?
王綰:秦川千裏,而六國萬裏。削平六國?談何易事!
蒙武:趙、魏、韓、楚、燕皆強國也,六國之中僅齊國稍遜。以我大秦兵甲之強,與諸國交戰,亦互有勝負。企圖攻滅六國,以數十萬眾,搏殺數百萬眾?以數百萬民,敵數千萬民?此武安君(白起)在世,亦不敢思謀之事也!
隈狀:滅六國之心既明,則六國定當合縱,秦國再去連橫,也不會再找到一個盟友。長史竟然忘記了“五國攻秦”之事嘛?
秦王聞聽眾人之言,勃然變色,怒起一掌拍將下去,“嘩啦,哢嚓”一聲,麵前的木案,頓時被砸得破裂傾倒,湯水飛濺!
秦王:商湯討桀、武王伐紂,哪一個不是以弱勝強,以寡敵眾?!若依汝等之言,莫說去平定關東六國,就是欲報函穀被破、祖陵被掘之國仇家恨,也不要去想了!!!
隈狀、王綰、蒙武跪伏謝罪,口中卻依舊在堅稱:王不可怒而興師,國不可無義而戰!
秦王無奈地揮揮手:汝等且安歇去吧。
秦王指著隈狀、王綰、蒙武離去的背影,對李斯說:先生且看,這些王國重臣,尚且如此。民心又如何可說服啊!此本王焦慮之事也!
李斯肅然站立,一語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