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似箭,李斯師從荀況已經8年了,學業精進,才能大長。


    適逢秦國呂不韋勵精圖治、秦國想要尋訪荀子徒弟作秦王老師的消息傳來,李斯動了心思,也想去試試身手,李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況。


    荀子聽完李斯的話,半天沒言語。


    “這件事我不能去阻止你,哪裏有老師妨礙學生發展的道理?你來這裏也8年多了,學業方麵為師是放心的、能力方麵也沒的說。可是,我心裏對這件事卻一直不踏實、卻也說不清楚是什麽道理。”


    “另外,李斯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家裏人多商量,楚湘那裏也要安頓好才是。”


    李斯:師傅,弟子現在五經之中,隻有《易傳》不甚明了,或著說是完全不懂,還請師傅賜教。難道真的命有定數嗎?


    荀子:欲通《易傳》,需懂陰陽,這個是連孔子編輯《易傳》時,也沒有真正搞懂的事,一般人自然就更不明了。為師不願意對此發表意見,不是怕露醜,主要是還沒有考慮成熟,立論一出,將天下大亂。今日徒兒問起,就淺析一二吧,這個還是需要共同探討。


    世間人類、鳥獸或跳躍或飛騰、本屬同源。草木不動,其繁衍的速度和廣度卻遠勝於動物。星辰運行、寒暑消長,世間萬物、萬事都有一定規律可循,這就是天道。


    人從生到死、或貧或富、或貴或賤、或喜或憂、或樂或悲,我們也總想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是人道。


    人道必遵循天道,人道可廢、天道永存。何為人道?損不足以補有餘者也!何為天道,損有餘以補不足者也!故天道規矩人道。


    人為萬物之靈,對人類來說:吃穿用度、繁衍生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曆法!沒有曆法,就無法安排生產、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天年壽命。


    早期的古人立於大地,觀察日月饒地周行(地心說),以太陽的一次升起或下落為一日,以月亮的一次盈滿(望)或全虧(朔)為一月,以日圭測量的日影最長(夏至)或最短(冬至)或不長不短(春分或秋分)的一個循環為一年。(..tw)這個曆法不斷地推演、完善,終於成了今天的樣子,但是顯然還有不足,人們始終還在不斷修正和完善它。


    人們觀察太陽的運動,發現太陽的一個循環是365日多餘出三個時辰(6小時),每隔四年增加一天(24小時)就能調整過來。而太陽的一個周期約為月相的十二個循環(360日),即每年十二個月,每月30日,每日設為12個時辰。先民觀測月相的變化,發現它一個周期(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1天左右(10天―12天)。


    若是任由農曆和陽曆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因此,為使得春節在陽曆的時間能保持相對穩定,農曆采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曆年中加上7個閏年。這樣,如果上一個農曆年沒有閏月,那麽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農曆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為13個月。通過這種調整,19年內,陰曆比陽曆少了11*19=209天,但通過7個閏月找迴了7*30=210天,大體均衡。以上為現代農曆,戰國時期的曆法應當遠較現代簡陋。人們把一個月(農曆)的上半月稱為”節”、下半月稱為“氣”,故有24節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麵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裏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曆)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訂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裏麵。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人們觀察北鬥的運行,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3個月。


    人們還發現,因為觀測地點的不同、各地地理條件的不同、觀測方法和計算數據的不同,曆法需要不斷加以修正。所以,每個朝代或國家都高度重視對曆法的修訂和頒布,並將陰陽八卦、五行學說引入其中,一些曆法比較先進準確,另一些就粗陋、失準。


    韓非:老師,幹支紀年是怎麽迴事?


    荀子:人們用12個地支代表12個時辰,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源於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於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用天際恆定的北鬥7星和北極星、太陽、月亮共10顆星作為天幹,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加以命名。


    “容成作曆,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幹支是大撓創製的,大撓“采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這就是幹支紀年的規律。


    李斯:日月星辰是怎麽饒地周行的呢?其它一些弟子們也饒有興趣地圍攏過來。


    荀子信手拿起三隻茶碗,正中的代表地,另外兩個分別代表日月,演示日月繞地旋轉。


    荀子:徒弟們,你們看出了什麽玄機嗎?


    李斯等弟子們紛紛搖頭。


    荀子講道:我們觀測到月亮是圓的、太陽是圓的,那麽大地怎能是方的?莫非大地也是一個圓球,我們居住在此圓球上不同的地方?--地圓說萌芽!


    如果星辰都是繞地運動的,為什麽北極星的位置恆定不變?莫非它不屬於大地掌控?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也明顯不是繞著大地!--空間天體物理學說萌芽!


    太陽的光芒普照萬物,而地月皆不會發光,隻是接納太陽的光輝。太陽饒地一周需要365日,如果大地恆定不動,如何會有日夜發生?莫非大地自己可在1日之內自旋一周?--地球自轉猜想!


    荀子將代表日、月、地的三個茶碗排為一列。


    “當日蝕發生的時候,一定是月亮運行到了大地和太陽的中間,從而遮擋了陽光。當月蝕發生的時候,一定是大地遮擋了太陽投射到月亮上的光芒,所謂月亮的盈虧不過是大地的影子。這種事情發生的時間,就完全可以通過事先的計算預測出來!


    太陽和月亮與大地如影隨行。如果太陽和月亮都是圍繞大地均衡運轉,大地每日都自旋一周,為什麽有的月份長、有的月份短呢?為什麽有的晝夜長、有的晝夜短呢?隻能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日月運行的軌道不是正圓。其二是:月亮的大是因為接近大地、太陽的小是因為距離遙遠,未必是真小,是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


    如果太陽真小,那它應當圍繞我們旋轉。如果太陽並不小,那它為何要饒地旋轉呢?如何不是地月在饒日旋轉!--日心說萌芽!


    一群弟子們聞聽瞠目結舌,嘖嘖稱奇。


    李斯驚唿:難道《易經》所言:太極(大地)生兩儀(日月代表陰陽)、兩儀生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圖),四象生八卦,從開始就是荒謬之說不成!


    荀子正色說道:所謂陰陽者,其形直接取自於月相的變化。日為陽,月為陰。月盈為陽,月缺為陰,陰陽互易。一日之內,晝為陽、夜為陰。四季之內,夏為陽、冬為陰,春秋為其消長。凡動物、植物劃分雌雄,雄為陽、雌為陰。此陰陽學說之本源也!


    大自然晝夜更替,並未因此發生什麽改變。月相所謂陰陽的轉換,不過是大地的影子。因為太陽放射光芒,就認為它是陽,大地和月亮不會發光就認為屬陰。那麽滿天星鬥,也不過是龐然夜空的小小的點綴,陰陽互易又何從說起呢?春天的花朵比夏天還要繁盛、南方冬季的氣候比北方的春秋還要溫暖,陰陽之說又如何解釋呢?故所謂陰陽學說,本質上就是隻看到表象的謬論!


    孔夫子整理了先人很多用於占卜的各不相同的八卦圖形以及曆代曆法,編撰集合成《易傳》,後人奉為《易經》,其實孔子最後也沒搞清楚陰陽是怎麽迴事,又如何可信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秦帝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於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於標並收藏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