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棉花糖小說網.mianhuatang.info】,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與周瑜的一番對談結束後,孫策的感覺除了爽就是爽。孫策心想:這次算是明白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後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了,這就是飛一般的感覺啊~
不過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就像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存在的差距,此時的孫策與周瑜的差距也不止一點點。周瑜認為應該先攻取江東有以下六點原因:[bsp;第一,孫堅曾經是長沙太守,烏程侯,在任的時候對江東人也多有恩義,在民間口碑不錯,這是多麽良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孫堅所向披靡,而且之後拒董聯姻,攻破洛陽,迫董西逃的事跡也為世人所樂道,雖然殞命襄陽,但英雄之名仍在,這是多麽強大的廣告號召;
第三,黃巾之亂沒有波及江東,此時的江東人民殷富,而且吳景和孫賁此時均在江東為官,這是多麽堅實的後勤基地;
第四,江東人傑地靈,英雄豪傑輩出,更因為北方的戰亂,不少名士避難江東,這是多麽優秀的人才儲備;
第五,以現在孫策的實力,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就是要啥沒啥的情況下,與中原的那班大佬互掐肯定得跪,這是多麽悲催的事實;
第六,得江東之後,便可西征荊州,攻入蜀地,奪取漢中,與天下群雄爭衡,成萬世功業,這是多麽美好的五年計劃。
有此六點,又有什麽理由不在江東起家呢?
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孫策在前世也是聽過的,不過此刻從周瑜口中再聽一遍完全是兩種感覺,孫策不禁又“如魚得水”了一次。相比之下,攜現代記憶的孫策同學就顯得比較淺薄了。孫策同學認為應該先攻取江東的原因一是《三國演義》裏就是這麽寫的,不這麽做羅貫中老先生可能會因此麵臨失業的危險;二是因為江東離家比較近。
這就是赤果果的差距啊,孫策心中感歎道。
接下來擺在哥倆麵前的問題就足夠頭痛了,周瑜說孫策現在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就是要啥沒啥,而現在的情況真的是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真的就是要啥沒啥。學習黃巾軍的揭竿而起當然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兩個人的揭竿而起貌似在人數上是有些少了,更何況哥倆起兵是為了建不世功業,不是起義造反,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起義估計還沒出江都城就被人給滅了。
哥倆商量來商量去覺得比較靠譜的還是應該先去袁術那裏把孫堅的那點家底先要迴來,然後再去吳景的治下召集兵勇,圖謀大事。
不過孫策想起來曆史上袁術為人反複,往往言而無信,而且還曾經試圖挖牆腳把周瑜同學挖走,不由得有些擔心,於是對周瑜說:“公瑾,此番去向袁公路討兵隻怕困難重重,不如就由為兄單獨前去,你在江都照顧我的老母幼弟。若我等二人一同前去,兵沒要到,人還被困住,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奇道,“伯符兄,這是什麽典故,我倒是第一次聽說。”
汗,總不能告訴你這是幾百年後一個姓羅的糟老頭子為了神話諸葛亮而汙蔑你小周同學所犯得一個很二的錯誤吧。孫策信口胡謅道:“口誤口誤,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是賠了夫人又折餅,黃公覆將軍家鄉有個人喜歡占人便宜,想用個餅去換個媳婦,結果媳婦沒換著,餅還被別人搶了,所以叫賠了夫人又折餅。”
“哈哈,這故事倒有些意思。”周瑜撫掌大笑,“想不到黃老將軍也是個妙人,竟能編出如此可笑的故事。”
“黃老將軍最愛說笑。”孫策擺擺手,道:“總之還是我們倆分頭行動比較好。我去找袁公路討債,你留在這陪我母親下下棋喝喝茶什麽的,等我迴來。”
周瑜搖了搖頭,道:“若是說我二人分頭行動,可以,但要我留在江都,在下卻是不肯。我意欲先行前往丹陽,沿途一邊為兄長募集兵勇,一邊探訪英雄豪傑。待兄長討迴伯父舊部,引兵南渡時,我便與兄長匯合,共謀大事。”
“卻是為兄的不是了。”孫策撓了撓頭,將來的大都督果然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新時代五好青年。“但是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的身體大不如以前了,讓她老人家帶著弟弟妹妹隨你一起去丹陽,隻怕多有不便。”
“伯母不用去丹陽。”看到孫策疑惑的眼神,周瑜問道:“兄長可知江東的‘二張’麽?”
“公瑾所說的可是張昭張子布和張紘張子綱?”
“正是此二人。”周瑜道,“兄長既然知道,怎麽不去請他們出山相助呢?”
“兩位大賢也在江都?”
“是啊。張紘和張昭二人皆為避難而移居江都,現在城東比鄰而居。若兄長可以請得二人出山,伯母和弟妹便有人科托了。”
張昭和張紘,孫策早在讀《三國演義》時便已熟知,此二人皆被稱為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名士。孫策現在可謂是求賢若渴,當即跳了起來,拉著周瑜便要向外跑:“公瑾,快點,這二張要是跑了可要後悔死我。”
“兄長稍安勿躁,兩位賢士又不是兔子,哪會說跑就跑。”周瑜玩笑道,“不過兄長最好做出多去幾次的打算,這等名士,最是心高氣傲。張紘早年就聞名遐邇,大將軍何進、太尉朱駿、司空荀爽都曾請他去府上效力,張紘均稱病推辭了。張昭二十歲時就和王朗等天下名士探討天下大事,王朗稱讚他‘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麵而相之’。如此賢德之士,恐怕不易相見啊。”
“這個我知道,三顧茅廬的道理我懂的。”
“三顧茅廬?”周瑜又奇道,“伯符兄,這又是什麽典故,我又是第一次聽說。”
孫策又汗了,於是又信口胡謅道:“又是黃老將軍家鄉的事情了,就是剛拿餅換媳婦的那家夥,去換了三次才被人把餅搶走,故稱為三顧茅廬。”
周瑜笑道:“這故事倒頗有幾分像齊桓公訪東郭野人的故事。下次見到黃老將軍得多向他討幾個聽聽。”
之後的事情便如周瑜所料,孫策和周瑜連去了城東五六次,別說見到張昭和張紘了,連二張家的門都敲不開,孫策不由得好生失望。又是一日早上,孫策和周瑜再訪二張不遇,想起漢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孫策向周瑜道:“公瑾,如今我勢單力薄,正需要此等賢德之士輔佐。既然二位先生是當世的大賢士,我也不必迴去了,就站在這裏等到兩位先生迴來為止。”說罷,也不顧來往行人驚異的目光,躬身立於二張家門前。
南方夏日的天氣如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前一陣明明還是晴空萬裏,突然之間就開始狂風大雨,周瑜見雨勢頭太大,勸了孫策幾次,孫策死活不肯迴去,也不肯打傘,隻是畢恭畢敬的站在二張家門口。周瑜實在看不下去,又勸道:“兄長何苦如此,此番見不著,下次我們再來便是,何苦在此受雨淋之苦呢。”
孫策正色道:“正欲讓二位先生知我求賢的誠心,公瑾若是受不住,便可先迴家中,我隻等到先生迴來再走。”
“若是兩位先生不迴來,兄長就一直站在這裏麽?”
孫策昂然道:“求賢之心,除死方休。”
二人正在爭執不下,卻見院門吖的一聲被打開了,兩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子打傘而出,躬身施禮道:“我等從未見過孫郎這般心誠之人,在下便是張昭張紘。還請兩位入府一敘。”
孫策聞言大喜,與周瑜先向二人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大禮,才跟著張昭張紘走進中堂。
敘禮入座後,孫策也不顧渾身濕透的衣服,起身向二張一揖道:“如今漢祚衰微,天下豪傑並起。先父功業未成,便不幸被劉表老賊所害。我雖然年輕識淺,卻也有心幹一番事業。我欲先從袁公路處討迴父親舊部,而後到丹陽依附舅父吳景,募集兵勇,東據吳郡、會稽,成就一番事業,不知兩位以為如何?”
與周瑜的一番對談結束後,孫策的感覺除了爽就是爽。孫策心想:這次算是明白劉備遇到諸葛亮之後那種如魚得水的感覺了,這就是飛一般的感覺啊~
不過事實證明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距的,就像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存在的差距,此時的孫策與周瑜的差距也不止一點點。周瑜認為應該先攻取江東有以下六點原因:[bsp;第一,孫堅曾經是長沙太守,烏程侯,在任的時候對江東人也多有恩義,在民間口碑不錯,這是多麽良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孫堅所向披靡,而且之後拒董聯姻,攻破洛陽,迫董西逃的事跡也為世人所樂道,雖然殞命襄陽,但英雄之名仍在,這是多麽強大的廣告號召;
第三,黃巾之亂沒有波及江東,此時的江東人民殷富,而且吳景和孫賁此時均在江東為官,這是多麽堅實的後勤基地;
第四,江東人傑地靈,英雄豪傑輩出,更因為北方的戰亂,不少名士避難江東,這是多麽優秀的人才儲備;
第五,以現在孫策的實力,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就是要啥沒啥的情況下,與中原的那班大佬互掐肯定得跪,這是多麽悲催的事實;
第六,得江東之後,便可西征荊州,攻入蜀地,奪取漢中,與天下群雄爭衡,成萬世功業,這是多麽美好的五年計劃。
有此六點,又有什麽理由不在江東起家呢?
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計孫策在前世也是聽過的,不過此刻從周瑜口中再聽一遍完全是兩種感覺,孫策不禁又“如魚得水”了一次。相比之下,攜現代記憶的孫策同學就顯得比較淺薄了。孫策同學認為應該先攻取江東的原因一是《三國演義》裏就是這麽寫的,不這麽做羅貫中老先生可能會因此麵臨失業的危險;二是因為江東離家比較近。
這就是赤果果的差距啊,孫策心中感歎道。
接下來擺在哥倆麵前的問題就足夠頭痛了,周瑜說孫策現在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就是要啥沒啥,而現在的情況真的是要兵沒兵,要將沒將,要錢沒錢,要糧沒糧,總之真的就是要啥沒啥。學習黃巾軍的揭竿而起當然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兩個人的揭竿而起貌似在人數上是有些少了,更何況哥倆起兵是為了建不世功業,不是起義造反,而且在這種非常時期起義估計還沒出江都城就被人給滅了。
哥倆商量來商量去覺得比較靠譜的還是應該先去袁術那裏把孫堅的那點家底先要迴來,然後再去吳景的治下召集兵勇,圖謀大事。
不過孫策想起來曆史上袁術為人反複,往往言而無信,而且還曾經試圖挖牆腳把周瑜同學挖走,不由得有些擔心,於是對周瑜說:“公瑾,此番去向袁公路討兵隻怕困難重重,不如就由為兄單獨前去,你在江都照顧我的老母幼弟。若我等二人一同前去,兵沒要到,人還被困住,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奇道,“伯符兄,這是什麽典故,我倒是第一次聽說。”
汗,總不能告訴你這是幾百年後一個姓羅的糟老頭子為了神話諸葛亮而汙蔑你小周同學所犯得一個很二的錯誤吧。孫策信口胡謅道:“口誤口誤,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是賠了夫人又折餅,黃公覆將軍家鄉有個人喜歡占人便宜,想用個餅去換個媳婦,結果媳婦沒換著,餅還被別人搶了,所以叫賠了夫人又折餅。”
“哈哈,這故事倒有些意思。”周瑜撫掌大笑,“想不到黃老將軍也是個妙人,竟能編出如此可笑的故事。”
“黃老將軍最愛說笑。”孫策擺擺手,道:“總之還是我們倆分頭行動比較好。我去找袁公路討債,你留在這陪我母親下下棋喝喝茶什麽的,等我迴來。”
周瑜搖了搖頭,道:“若是說我二人分頭行動,可以,但要我留在江都,在下卻是不肯。我意欲先行前往丹陽,沿途一邊為兄長募集兵勇,一邊探訪英雄豪傑。待兄長討迴伯父舊部,引兵南渡時,我便與兄長匯合,共謀大事。”
“卻是為兄的不是了。”孫策撓了撓頭,將來的大都督果然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新時代五好青年。“但是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的身體大不如以前了,讓她老人家帶著弟弟妹妹隨你一起去丹陽,隻怕多有不便。”
“伯母不用去丹陽。”看到孫策疑惑的眼神,周瑜問道:“兄長可知江東的‘二張’麽?”
“公瑾所說的可是張昭張子布和張紘張子綱?”
“正是此二人。”周瑜道,“兄長既然知道,怎麽不去請他們出山相助呢?”
“兩位大賢也在江都?”
“是啊。張紘和張昭二人皆為避難而移居江都,現在城東比鄰而居。若兄長可以請得二人出山,伯母和弟妹便有人科托了。”
張昭和張紘,孫策早在讀《三國演義》時便已熟知,此二人皆被稱為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名士。孫策現在可謂是求賢若渴,當即跳了起來,拉著周瑜便要向外跑:“公瑾,快點,這二張要是跑了可要後悔死我。”
“兄長稍安勿躁,兩位賢士又不是兔子,哪會說跑就跑。”周瑜玩笑道,“不過兄長最好做出多去幾次的打算,這等名士,最是心高氣傲。張紘早年就聞名遐邇,大將軍何進、太尉朱駿、司空荀爽都曾請他去府上效力,張紘均稱病推辭了。張昭二十歲時就和王朗等天下名士探討天下大事,王朗稱讚他‘張子布,民之望也,北麵而相之’。如此賢德之士,恐怕不易相見啊。”
“這個我知道,三顧茅廬的道理我懂的。”
“三顧茅廬?”周瑜又奇道,“伯符兄,這又是什麽典故,我又是第一次聽說。”
孫策又汗了,於是又信口胡謅道:“又是黃老將軍家鄉的事情了,就是剛拿餅換媳婦的那家夥,去換了三次才被人把餅搶走,故稱為三顧茅廬。”
周瑜笑道:“這故事倒頗有幾分像齊桓公訪東郭野人的故事。下次見到黃老將軍得多向他討幾個聽聽。”
之後的事情便如周瑜所料,孫策和周瑜連去了城東五六次,別說見到張昭和張紘了,連二張家的門都敲不開,孫策不由得好生失望。又是一日早上,孫策和周瑜再訪二張不遇,想起漢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孫策向周瑜道:“公瑾,如今我勢單力薄,正需要此等賢德之士輔佐。既然二位先生是當世的大賢士,我也不必迴去了,就站在這裏等到兩位先生迴來為止。”說罷,也不顧來往行人驚異的目光,躬身立於二張家門前。
南方夏日的天氣如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前一陣明明還是晴空萬裏,突然之間就開始狂風大雨,周瑜見雨勢頭太大,勸了孫策幾次,孫策死活不肯迴去,也不肯打傘,隻是畢恭畢敬的站在二張家門口。周瑜實在看不下去,又勸道:“兄長何苦如此,此番見不著,下次我們再來便是,何苦在此受雨淋之苦呢。”
孫策正色道:“正欲讓二位先生知我求賢的誠心,公瑾若是受不住,便可先迴家中,我隻等到先生迴來再走。”
“若是兩位先生不迴來,兄長就一直站在這裏麽?”
孫策昂然道:“求賢之心,除死方休。”
二人正在爭執不下,卻見院門吖的一聲被打開了,兩位年約三十多歲的男子打傘而出,躬身施禮道:“我等從未見過孫郎這般心誠之人,在下便是張昭張紘。還請兩位入府一敘。”
孫策聞言大喜,與周瑜先向二人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大禮,才跟著張昭張紘走進中堂。
敘禮入座後,孫策也不顧渾身濕透的衣服,起身向二張一揖道:“如今漢祚衰微,天下豪傑並起。先父功業未成,便不幸被劉表老賊所害。我雖然年輕識淺,卻也有心幹一番事業。我欲先從袁公路處討迴父親舊部,而後到丹陽依附舅父吳景,募集兵勇,東據吳郡、會稽,成就一番事業,不知兩位以為如何?”